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為2800噸,相當於中華帝國海軍暴風級戰列驅逐艦的排水量了。

炮塔防護盾的裝甲很厚,帝國海軍計劃將明級戰列艦打造成不沉的戰艦,因此重點加強了防護。炮塔正面高達650毫米,可以說連明級戰列艦的18英寸主炮都無法將其摧毀。炮塔後部裝有12式15米基線測距儀,首次安裝了電動羅經,使得明級戰列艦航行時可保持穩定,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

火炮因為太重了,無法像元級戰列艦那樣達到55度,最終修改為仰角45度,首次增加了俯角,為5度,火炮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炮塔旋迴一週要3分鐘。

明級戰列艦的18英寸火炮發射速度較元級降低,只有1。5發/每分。因為炮彈重達1。5噸,儘管使用自動化機械裝填方式,但是發射藥需要更多,完成主炮射擊準備速度自然就慢了。炮彈基數降低了,為每門炮備彈100發,之前所有戰艦的主炮備彈都在150發至200發。造成這種原因主要因為18英寸主炮的工藝還有待進步,主炮膛壓太大,發射時將會磨掉大量的膛線,因此發射100發左右後,就必須返廠維修,更換炮管了。

明級戰列艦強大的火力,12門18英寸主炮若指向一舷齊射時,其後座力達10000噸,發射時衝擊bō也非常強,為此帝國艦政總署的設計師們煞費苦心。最終由帝國北洋兵器重工超級大炮設計師羅森博格將安裝在超級大炮上的反後坐力系統技術安裝到明級戰列艦上,使得明級戰列艦主炮齊射時,後坐力大幅度降低,只有元級的4000噸後坐力。不過,主炮射擊衝擊bō依然無法解決。

明級戰列艦依然使用低初速高存能的重型穿甲彈頭,炮口初速將為785米/秒,最大射程達到45公里(45度仰角),炮彈需飛行90秒。不過遠端測距儀未能獲得突破,中央火控系統有效指揮距離依然是25公里,這個距離跟元級戰列艦的有效射擊距離沒有沒有變化。

明級戰列艦裝備的光華13年式460毫米口徑主炮是迄今為止全球威力最大的艦炮,與美國現役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配備的mk7式406毫米口徑45倍徑艦炮相比,光華十三年式460毫米艦炮在穿甲彈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處於優勢地位。炮彈有著更強的裝甲穿透力,單純從資料來看,明級戰列艦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已經可以貫穿擊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反過來,不論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還是在建中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還是日本的410毫米的長門級戰列艦,甚至英德兩國建造當中的406毫米主力艦,她們的主炮難以做到這一點,除非在3000米距離上近戰,否則根本無法擊穿明級戰列艦的裝甲。

副炮方面,明級戰列艦的副炮依然採用152毫米艦炮18門(6座三聯裝),但是為了提高副炮的侵切力,倍伸延長至60倍伸,成為世界各國海軍150級別副炮中火力最強的艦炮。

六座副炮炮塔全部佈置在中央艦島周圍的二級甲板上面,由於中華帝國艦島的特sè是正六邊形幾何學佈置(線條符合美學設計),因此六座三聯裝副炮分作六個角佈置,這種配置可保證明級戰列艦的全部3座副炮可以同時指向一舷,大大提升對中近距離的敵艦的攻擊力。

從明級戰列艦開始,中華帝國海軍部也對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提出了擔憂(多次演習結果),因此海軍部首次將152毫米副炮改為高平兩用速射炮,這樣明級戰列艦的的主副炮都能對空射擊。但這兩種火炮畢竟不是專門設計的高射炮。對空射擊一般只能起到干擾來襲飛機飛行的恐嚇作用,該艦的防空任務主要還是由其裝備的127毫米和25毫米口徑高射炮來擔任。

明級戰列艦裝備12式60倍徑12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