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仁分裂後,進一步削弱了日軍的抵抗力量,結果很快中華帝**和日本皇協軍攻陷長野,迫使熾仁率領他的部下轉入大山當中,開始了漫長的游擊戰。

維持一個分裂的日本,符合中華帝國的國家安全利益。中華帝國政府樂見日本分裂成三個政權,三足鼎立從此日本列島永無寧日。因此,儘管中華帝國擁有同時消滅熾仁和能久的力量,但是卻放任不管,中華帝**不再直接出動作戰,而是讓皇協軍跟熾仁天皇軍和能久天皇軍混戰。比起中華帝**隊日本國民造成的損失和傷亡,三個日本政權軍隊相互攻伐,其狠辣程度遠遠超過中華帝**,造成日本平民死傷無數,整個日本列島陷入水深火熱當中,猶如回到了日本戰國時代的黑暗一樣。

中日第三次戰爭以中華帝國獲勝,日本戰敗並陷入三國鼎立局面而告終。中華帝國發動對日戰爭消耗戰費15億龍幣,從日本獲得總價值29億龍幣的戰爭補償。經過戰爭,中華帝國徹底消除了日本的威脅,砍掉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一隻手,不論是戰略還是戰術層面,中華帝國對美國的博弈獲勝。

美國對於失去日本這個盟友感到非常後悔,亞太僅剩下菲律賓和夏威夷兩個戰略據點,失去了日本的屏障,美國將正面面對中華帝國的軍事威脅,再無退路可言。

儘管美國對失去日本感到惋惜,但是歐洲的情況對協約國方面非常的不樂觀,使得美國沒有精力去跟中華帝國博弈。因此在這段時間裡,美國和中華帝國的掰腕子式的對抗中,美國處於下風。

歐洲的天空的硝煙味已經持續了三年時間,依然沒有停止的意思。

在中華帝國對日戰爭期間,同盟國德國同英國海軍爆發的日德蘭大海戰,導致歐洲海上力量平衡被打破,德國公海艦隊進入大西洋,配合從中華帝國獲得的先進潛艇,在大西洋上展開強大的破交戰,規模遠超中英戰爭期間的破交戰鬥規模和破壞,重創協約國。

從1915年3月開始,在這之前,德國潛艇部隊在兩年半的時間裡,總計擊沉協約國商船400萬註冊噸位,給協約國造成40億美元損失。

但是自日德蘭海戰之後,德國海軍進入大西洋,加劇了協約國的損失。由3月份的20萬噸增至4月份的100萬噸,再猛增至5月份的250萬噸,直到6月份的385萬噸。短短三個月時間,擊沉協約國商船就超過了過去兩年半的總和,重創協約國海上補給線。

英國出海的商船中,平均每3艘就有1艘被擊沉。德國公海艦隊和德國潛艇共擊沉協約國商船5566艘,其中英國商船佔二分之一,美國商船佔三分之一。而1915年英國造船的總噸位只有270萬噸,可謂損失慘重。

一開始,為了擊敗德國潛艇,英國海軍軍部諮詢了許多數學專家,根據機率,數學家們指出,集體航行是減少損失的最好辦法。因此,為維護海上交通線,英國海軍部採取了“船隊護航體系”的緊急措施。這就是說,將十幾艘或幾十艘的商船編成船隊,由驅逐艦或巡洋艦護送,往返於美英國家之間。由於護航艦艇安裝深水炸彈,可以反擊德國艦艇,因而大大減少了商船的損失。開始按照上述辦法護航後,英國商船損失大幅度降低。隨著反潛戰術的不斷發展,德國潛艇的損失逐步增加。在兩年半時間裡,德國潛艇雖然仍擊沉了協約國商船2283艘,註冊噸位達399。2萬噸,但損失了三百多艘潛艇。

而隨著德國公海艦隊進入大西洋,完全封鎖了海上通道,除了中華帝國的商船隊免遭攻擊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商船根本無法進入協約國海域,不是被擊沉就是被俘虜。德國此時經濟相當的緊張了,海軍採取以戰養戰的戰術,掠奪的商船和貨物一部分補給德國,大部分廉價賣給中華帝國,以換取中華帝國的軍火和戰略物資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