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部又充滿了信心,霞飛希望透過一次誘敵進攻後的防守反擊來殲滅驕橫無比的德軍軍。
他提出在冬季實施1個代號為“防守反擊”的大膽行動,其目的是透過迂迴到在英吉利海峽法國西北部的維爾通以包圍德軍,但英國統帥部卻選擇比較傳統的陣地突擊行動意在粉碎位於庫雷希昂的突出部。
之所以選擇在初冬,主要是因為協約國自己生產的坦克無法做到像中華帝國的戰車那樣,在氣動式佈局(空氣流通)和熱量的及時散發方面上的合理佈局,使得英國山寨中華帝國的坦克像是微波爐一樣,士兵很難長時間呆在裡面,因此選擇在初冬投入坦克作戰,可以抵消坦克內部過熱帶來的非戰鬥減員問題。
霞飛為了顧全英法聯軍大局,只得接受了這個構想。位於協約國的中華帝國戰地觀摩團李飛少校在戰役後稱庫雷希昂戰役並非是來自霞飛的最早策劃,英吉利海峽法國海岸圍殲戰才是他的最初設想,霞飛其後制訂庫雷希昂戰役計劃並堅持把這個戰役進行到底,充其量只是初衷未能實現,退而求其次服從英法最高統帥部的構想和意志。因為之前霞飛曾提醒英法最高統帥部的注意,無論如何,推遲和中止這個戰役將在整個戰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霞飛在戰役過程中異常堅決的要求將這個戰役堅持下去。而這一情況特別容易讓一般人誤解為霞飛主張計劃並實施了庫雷希昂戰役。而對於這個退求其次的庫雷希昂戰役,霞飛也提出他自己的兩種建議,一是趁德軍立足未穩,先期發動進攻戰役,二是等待德軍先行進攻,待其疲憊和消耗,能量耗盡之後,英法聯軍再行反攻,並抄擊德軍後路。後者霞飛更為看好。
但英法聯軍統帥部拒絕了後者戰術,認為讓德軍搶先進攻過於冒險。可是,英法聯軍統帥部雖然選擇了前者,試圖搶先攻擊,但又一再猶豫和推遲,並期待美軍主力趕到,等到己方力量的增加。當然,德軍的力量在中華帝國暗中幫助下增加的更快,這是協約國乃至全世界各**事家們所盡人皆知的事實。
庫雷希昂突出部猶如一個拳頭從德軍的戰線中延伸出來,其正面長約250英里,而底部卻不到70英里,而且經過嚴密偵察,在該突出部發現了眾多成建制的部隊駐地,霞飛計劃透過一次南北兩翼協調的鉗形攻擊,合圍並殲滅整個突出部內的德軍重兵集團。並且這次戰役的成功將縮短英法聯軍的戰線,使英法聯軍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不但可以奪回索姆河西線,更可以一舉將德軍趕出法國,甚至取得戰爭的勝利。
霞飛的計劃得到了英法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陸軍元帥亨利?威利?諾曼爵士(1902年獲得元帥銜)和陸軍總部參謀長約翰遜上將的支援,但也遭到第9集團軍司令彼得上將和裝甲兵總監喬治上將的反對。反對是有理由的,1915年春,英法聯軍在東線坦克損失巨大。而且作為主力的馬克型2號、3號坦克已被證明不是德軍a7v…1和a7v…2的對手,而英法聯軍新一代的雷諾ft…17式坦克,月產量低,數量上與德軍直接從中華帝國購買現成的戰車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喬治認為對庫雷希昂的進攻將使協約國坦克軍團遭受很大的損失,他的改編協約國裝甲集團軍的計劃也將破產。協約國統帥部最終決定採納霞飛的計劃,於10月15日釋出第6號作戰命令,決定英法聯軍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聯合發動一個鉗形攻勢以摧毀在庫雷希昂突出部的德軍主力。作戰代號為“盾牌”。
“盾牌”作戰按計劃應於11月4日發動,但由於協約國遭到德軍海上破交戰的重大打擊,冬服遲遲未能送到前線,數百萬英法聯軍拒絕在寒冷的冬天作戰,迫使英法聯軍統帥部不得不將作戰計劃不得不一再延期。
在月中的一次討論“盾牌”計劃的會議上,第9集團軍司令彼得上將帶來了一疊航空照片,這些照片顯示了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