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即開戰的準備,因此雙方都沒有立即向對方宣戰,而是分別聯絡各自的盟友,協商一旦爆發戰爭時各自和盟友間如何配合和援助的問題。同時,英德兩國也在各自國內展開各種準備工作,例如鼓動民眾支援,準備戰爭物資等。
英德兩國的外交部官員們都繼續粉飾太平,宣傳一定會和平解決問題,不會爆發戰爭,藉此來試圖麻痺對方。雙方都明知道對方不會上當,但是也不遺餘力。
協約國和同盟國紛紛召開首腦會議。同盟國方面,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四國特使在柏林開會,由於義大利態度曖昧,立場不堅定。德國和英國的衝突並沒有影響其他三國的利益,因此其他三國也不是那麼積極。這使得同盟國內部無法達成一致。
反過來,協約國方面的情況較好些。
法國和德國是宿敵,法國一心想奪回被德國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工業區,因此從把英國拉下水那天開始,法國就計劃著讓英德爆發大戰,繼而英法組成對德作戰聯軍。法國認為英國的海軍足夠消滅德國海軍,進而從德國西部和北部登陸,法國則從南部進攻,則南北夾擊可以迅速打敗德國。因此法國堅定的支援英國對德作戰。
俄國的態度有些不堅定,俄國和德國的關係還達不到兵戎相見的地步,俄國只跟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帝國擁有領土和種族爭端,俄國更關心的是巴爾幹問題。希望斯拉夫人能夠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所以,英國和德國的軍事衝突中。俄國表現的不是那麼積極。
正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管是同盟國方面,還是協約國方面。他們內部還無法完全達成一致,因此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全面大戰暫時還無法爆發。
不過,屋漏偏逢連夜雨,中華帝國中央情報局派出的第三小隊已經在巴爾幹動手了。
當中華帝國赴歐洲訪問團在訪問同盟國和協約國之後。為了進一步提高中華帝國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試探一下訪問成果,順便提出樂意幫助奧匈帝國和俄國解決塞爾維亞的問題,做出一副為了化解歐洲矛盾的和平天使形象。
中華帝國願意斡旋,得到歐洲各國各界人士們的一致讚譽,不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看到了中華帝國的強大,都檯面『性』的附和一下。同時也為了給國民一個交代。
就這樣,中華帝國歐洲訪問團扮演起了斡旋者的角『sè』,調停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衝突。
但中華帝國顯然不會真心實意的幫忙,在調停過程中。不但沒有緩解雙方的壓力,反而造成雙方更加jī烈的碰撞。俄國要求巴爾幹的斯拉夫人獲得民主獨立的權利,但是奧匈帝國則不放棄對巴爾幹國家的控制,導致雙方矛盾無法調和。
蘇伊士運河衝突爆發時,奧匈帝國正在中華帝國特使的唆使下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早在中俄戰爭過後,德國兩任參謀長施禮芬和小『毛』奇都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會談過,討論對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他們都認為,俄國國內困難較大。無法『插』手巴爾幹戰爭。
經過中華帝國從中鼓動,威廉二世一時衝動明確向到訪的斐迪南大公保證。假如俄國『插』手奧塞衝突,德國將援助奧匈。
在德國的大力支援下。中華帝國也表示願意在戰時向奧匈帝國提供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於是奧匈帝國底氣足了,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bō斯尼亞地區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12月28日,這一天是土耳其進攻塞爾維亞的戰爭紀念日。奧匈帝**隊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先嚇唬一下塞爾維亞,然後不戰而屈人之兵。
為了配合軍事演習,斐迪南大公夫『fù』受奧匈帝國國王的命令,前往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