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信貸危機爆發的風險。

對於中華帝國而言,四十多年的工業化建設,使得帝國的城市化率突破90%城鄉收入比例也繼續大幅度縮小。

光華三十九年,帝國城市化率終於突破了90%,達到了9127%。根據國聯的資料,中華帝國的城市化水平超過全球工業化國家41%的城市化率平均水平的一倍多。其他國家的城市化程序緩慢,主要是因為土地問題。而中華帝國擁有4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城市化程序暢通無阻,土地矛盾是全球低的。

當然,帝國國內也不是沒有土地矛盾問題。在東部發達地區,由於帝國人口眾多,且60%人口都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使得這些地區陸續出現了十幾個千萬級別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極高造成這些地區的土地價格飆升,矛盾反而是全球高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帝國國會議員們決定進行西部、北部大開發,在西疆、北疆適合地區建設工業化大城市。以便轉移中東部地區的人口壓力。

好在此時中華帝國的公路網、鐵路網、運河網和航空網等交通網路十分發達,加之帝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相當一部分人口願意離開中東部城市到西疆和北疆發展,加上zhèng fǔ資金的補貼,未來五年內。帝國將從中東部轉移2000萬人口至西疆和北疆生活的計劃是很可能實現的。

帝國內提交給國會的後一個關鍵xìng議題是財政收入問題。截止光華三十九年,帝國財政收入達到40億龍幣。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這個比例在全世界各國是小的。主要得益於中華帝國的世界霸權地位確保帝國有著穩定的國際環境,條約時代長期的低稅收政策是帝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隨著條約時代結束,二戰的爆發令中華帝國不得不大規模增加軍費開支。尤其帝**隊進入噴氣時代、機械化時代和核武器時代,維持這三大件的軍費開支是浩大的,因此增稅勢在必行。

同時,另一個增稅的原因是帝國zhèng fǔ對國民本科普及教育體系、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公共社會保險體系、就業保障體系,及文化體育與傳媒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增幅有所擴大,因此必須擴大財政收入能維持這些民生體系的正常運作。

經過內研究決定後,帝國議會透過了一系列增加賦稅的措施,在下一個五年計劃當中,帝國財政收入將達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0%。按照三十九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光華四十年將達到80億龍幣的財政收入。這個財政收入相當於當年全世界各國財政收入總和的40%,由此可見是多麼龐大的一筆收入了。

不過,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對於德國的軍事力量的崛起,中華帝國增加財政收入的真正用意卻是在進行必要的軍事準備,以便應對任何突發事件,確保帝國的國防安全和在全球的利益不被影響。

隨著中華帝國制定了第九個五年計劃,全世界都為之驚歎、羨慕和嫉妒。但是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因此很就把中華帝國的第九個五年計劃忽視了。

歐洲戰場上,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爭基本上還處於相持階段。德國雖然獲得了從中華帝國進口的原油,恢復了戰鬥力。但是協約國卻有著中華帝國提供的強大先進的武器裝備,英法聯軍在裝備上的優勢抵消了德軍在作戰素質上的優勢。

不過,到了光華四十年初,北歐戰場上的僵持局面打破了。儘管芬蘭得到了中華帝國大批的先進武器裝備的支援,在初期重創了蘇聯軍隊。但是隨著芬蘭軍隊指揮的不斷失利,先進武器裝備已經失去了突然xìng,蘇聯紅軍漸漸摸清了的這些中式裝備的xìng能和特點,並針對xìng的進行作戰。面對蘇聯紅軍的強悍戰鬥力,芬蘭軍隊漸漸不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