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載漪、莊王載勳、協辦大學士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工部尚書啟秀等又竭力慫恿太后,借義和團之力懲洋兵以壯國威。如此這般,以光緒帝為首的主和派和以聖母皇太后為代表的主戰派議了一天,也無結果。十三日又議了一天,慈禧定下以拳滅洋的方針。旨令端王載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讓義和團進京。十四日載漪開啟北京正陽門和阜成門迎義和團進入北京。對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曹福田等慰勉有加並給予鑑賞。

八國公使及八國軍隊之統帥聞聽清政府迎義和團進入北京,遂在一起商議對策,八國軍隊之統帥,俄國的基利傑勃特,英國的普魯斯,法國的庫爾諾爾,德國的本德曼,日本的永峰,義大利的卡澤拉,奧地利的科諾維茨出於其本國及自身利益,一心想把事情鬧大。議定:一面各自電告本國政府,稱北京事態日趨嚴重,必須加派部隊登陸並對進軍北京作出一切安排。一面聯名簽字,向中國政府發出通牒。美國海軍上將懇布夫託詞“未接本國政府通知和授意,我不能在此通牒上簽字。”六月十六日晚十時俄國海軍艦隊副司令海爾佈德郎率領英國翻譯官二人至天津鎮守使總兵羅榮光處對羅榮光言道:“拳民焚燬教堂,中國政府並不實力剿辦,且在海上安放魚雷,顯繫有與各國為難之意。再說中國軍隊守衛大沽口於我各國代平匪亂一事實屬不便。現在俄、英、法、德、日、意、奧七國商定,限於十七日晨兩點之前,中國軍隊撤出大沽口,讓出大沽口炮臺,以便七國屯兵並疏通天津至京城道路。”說完將陳兵於大沽口外的七國軍隊之統帥的簽字通牒放下,又惡狠狠的放下一句:“否則,即開炮轟擊。”羅榮光面對七國通牒,嚴詞詰責道:“各國軍將既然是恃強凌弱之輩,中國軍隊也非貪生怕死之徒。我等當迎戰之。”俄將海爾佈德郎走後,羅榮光立即派人向北洋海軍統帥葉祖珪報告,並請求下達指令和準備支援。一面下令各守將進入各自職守地域,準備戰事。

(七十八)

大沽口是海口重地,天津的屏障,面臨渤海,背靠鐵路,海河經此入海,是海上通往天津的必經之路,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清政府在此設有炮臺,並有大口徑的重炮,還有一艘巡洋艦和四艘魚雷艇,共有三千人在此防守。在列強中,俄國海軍一心想盡快提高其在聯軍中的地位,以減弱英國的影響。其遠東軍司令阿列克謝耶夫對俄國的海軍中將基利勃蘭特說道:“既然英國的西摩爾中將已經統帥聯軍由陸地向北京進攻,那麼攻陷大沽口的聯合艦隊就應該由一個俄國的中將來指揮。我已將我的意圖奏報給俄皇陛下。陛下很欣賞並表示支援。”基利勃蘭特道:“一切全靠司令官運籌。”也許是基利勃蘭特一心想充當進攻大沽口的聯軍司令,從旅順口又調來一千六百名海軍陸戰隊加強進攻大沽口的力量。俄國遠東海軍艦隊之巡洋艦“基立亞克號”、“朝鮮人號”“海龍號”分左、中、右三路向炮臺猛撲,天津鎮守使兼炮臺守將總兵羅榮光與副將韓琦,管帶封德勝、陳廷福分頭拒敵。向聯軍艦隊猛烈還擊。俄艦“朝鮮人號”連中五彈,“基立亞克號”連中四彈,其中一彈擊中彈藥倉,引發連鎖爆炸,直至沉沒。“海龍號”也中了一彈,英艦“阿爾吉林號”法艦“里昂號”德艦“伊爾亞克號”也紛紛中彈。可惜守軍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