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商末。”

周遭的景象,持續性變幻,不再是商朝之景,入漢、進唐。

“漢之末年,唐之末年,皆是如此。”

“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期、五代時期,這些天下大分裂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小冰河期的巔峰時段,這並不是湊巧。”

“整個天下紛亂不堪,人口銳減,瘟疫橫行。”

“而在四個小冰河期之中。”

“尤為大明遇上的這一期,持續時間最久。”

“整個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國祚,重大天災共計1101次,且到了明末崇禎之年,最甚嚴重。”

話音落。

幻境破碎,周遭回到了主堂之景。

而每一個大明天子儲君,聽到這個天災的次數,眉頭都是緊蹙了起來。

一千一百零一次。

這樣算一算,平均下來,每年都有五次重大天災。

而根據遞減的規則,在最後的十幾年裡,天災將會變得極其頻繁,極其嚴重。

“兄長,咱想問個問題。”

“崇禎年間,天災地禍嚴重到了何等地步?”

老朱眉頭緊皺著。

先前在看過崇禎亡國之後,老朱一直將亡國這件事歸結在崇禎身上。

而現在看來,這口亡國大鍋,崇禎固然要背一大半,但不應該全背,這小冰河期也得背一部分。

看了眼老朱,季伯鷹開口道。

“崇禎在位十七年,其中有十五年,天下大旱。”

“赤野千里,顆粒無收,流民餓殍遍野,百姓易子而食,更有大疫橫行,病死無數。”

“有一組數字,你們可以稍微瞭解。”

“崇禎元年,朝廷在冊人口共計五千餘萬,而清軍入關之後,在冊人口僅剩一千四百餘萬。”

咯噔。

聽到兩個數字,眾人心中都是猛的一震。

短短二十餘年的時間,人口竟是銳減近四千萬!

儘管,很多流民可能並沒有統計進去,可一旦把流民統計進去,這個數字恐怕將變得更加恐怖。

大旱十數年,這糧食產量能掉到什麼地步,流民數量又得恐怖到一個什麼程度,百姓沒有飯吃,甚至連樹皮都沒得吃,豈能不亂,豈能不反。

阿標緊皺著眉頭,加了一句。

“久旱必蝗。”

提起蝗災,更是讓人頭皮發麻。

蝗蟲所過之地,就算麥秸稈都能給啃個乾淨。

“仙師,學生有一事不解,小冰河期導致全世界變冷,那為何又會大旱?”

宣德帝突然想到這一點,皺著眉開口問道。

其他人聽完愣了愣,把這個問題一想,的確如此,他們其實不理解世界變冷和乾旱有什麼必然聯絡,在他們看來,這應該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才對。

季伯鷹掃了眼眾人,其中具體的氣候變化,說了這幫人也聽不懂,不如簡單一些。

隨即拿起鬥筆,在這面板宣紙上寫下了一行簡單的字。

「變冷→水汽減少→降雨減少→草木減少→降雨再減→大旱→蝗災→流民→起義→亡國」

收筆,喝茶。

至於這幫人究竟能不能看懂,季伯鷹就懶得管了。

“接下來,我們先入一段幻境,然後再去一個地方。”

話音落。

當眾人目光還落在宣紙上的這一行字,思考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時,周遭景緻變幻。

如鵝毛般的大雪,紛揚而落。

“這是十月的廣東。”

接著,場景又是一換,眾人出現在一條冰河之上,極目望去,萬丈冰封,還有被凍固在河面上的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