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天上下刀子?!李三郎:天下皆反!安祿山亦不會反!(第3/6頁)
章節報錯
以大唐天可汗的智慧,早已深知,在這位仙師的這裡,知識就是價值,八卦同樣也是。
話音落。
老朱、阿標、老朱棣等等大明吃瓜天子儲君,眼睛都瞬間亮了。
初唐密辛,有點意思。
而趙大則是聽的眉頭鎖了起來,面露難色,心想李二你是不是腦子有點問題,要不要開局就玩這麼大?這讓我怎麼跟!
趙大在腦海中飛快思索,他這宋初宮廷密辛又有多少,折算下來能換幾個問題。
“成交。”
二字落定的剎那。
季伯鷹掃了眼李二一家三口。
「通曉」。
頃刻間,季伯鷹將安史之亂的本末過程,大致都給李二灌了一遍。
當然,這個內容很粗略且雜,畢竟季伯鷹也沒有那個閒工夫去編排資訊。
李二一家三口,頓時眉頭緊鎖,以最快的時間消耗著腦海中出現的這些內容。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又因為這是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發動的一場叛亂,故而史載稱之為‘安史之亂’。
“為何會如此。”
在大致得知安史之亂的本末之後,李二心中更是充滿了疑惑。
沒有立刻回答,季伯鷹在這講臺中心太師椅緩緩坐下。
順手一抓,地上的那把半人高的超大號西瓜刀便是落在手中,一邊打量著泛著光的刀身,一邊淡淡開口。
“李隆基登位之初,撥亂反正,勵精圖治,任用賢明,體恤百姓,創下開元之盛世,若是他能夠死在六十歲,其名之盛,古今可與其比肩者,斷然不會超過五指之數。”
“只可惜,人老便昏聵,只聽自己想聽的。”
“故而,這才有了安祿山,有了安史之亂。”
“你可以這樣大致理解其中原委,安史之亂的最大助推者,就是李隆基。”
“李隆基親手開創了大唐的巔峰盛世,亦是親手終結了大唐的鴻鵠國運。”
“勝也明皇,敗也明皇。”
一字一句之下的同時,季伯鷹簡單回顧了一撥唐玄宗時期的數十載大事記。
從歷史長河的角度俯瞰,唐玄宗時期的安祿山做大,皆是李隆基一手促之,典型屬於自己給自己埋雷的那種。
若非李隆基是大唐天子,很多人都會以為李隆基是安祿山的細作,要不就是被安胖子洗腦了。
須知,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天下名將雲集於世。
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嗣業、郭子儀、李光弼、程千里等,但凡列出名字的,每個都是當世威名赫赫之輩,並且大唐還有數十萬精銳軍隊。
玄宗時期的大唐,論財力、論戰力、論國力,哪一樣都絲毫不遜色於太宗。
可安祿山就在這麼艱難卓絕的惡劣條件下,安胖子最終還是崛起了,並且僅僅只是用七個月時間,從范陽起兵,進而攻陷長安、洛陽兩京,將這個傲立於東方的大唐帝國打的一敗塗地。
安胖子向全世界證明了,不要瞧不起胖子,長得一身膘,敢把皇帝削!
而覆盤望去,若是沒有李隆基,一個安胖子根本翻不出如此大浪。
當年,李隆基還是個明君的時候,為了加強朝廷對邊疆區域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於開元十年在邊地設立了十個兵鎮。
這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並且這十鎮之使,不僅手中握有實打實的軍權,更是握有當地的財權和行政之權,三權合一,妥妥的土皇帝。
在李隆基的一手扶持之下,天寶末年的安祿山一人便是兼領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麾下兵馬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