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新功能!英靈召喚!張璁:老子回來了!(5.2k求月票!)(第3/5頁)
章節報錯
眉頭緊皺了起來,神色間露出一絲無奈。
他雖然是一心修仙,但在這之前,嘉靖也想過要強國富民,也想要一掃弊政。
畢竟他不是萬曆,他就算不上朝,但至死都從未對朝政放鬆過,和萬曆那種徹底擺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只是隨著一個人的死去,再加上壬寅之變的發生,讓嘉靖徹底放棄了改革一途。
那個人,就是張璁。
並且嘉靖意識到,如果自己還是繼續大搞特搞,很可能會引起比寢宮著火、壬寅之變等更離譜更危險更不顧一切的謀殺。
自己現在已經躲進深宮了,還能再往哪裡躲。
“人,我給伱。”
季伯鷹話音方落。
在嘉靖的身前,有著一道老邁白鬍子老頭,從虛無之中凝聚出現。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張璁。
在某些書裡,這位張居正一生崇拜的偶像,偉大的改革家,竟是被寫成了一個狹隘小人,當真是從裡到外黑的體無完膚,著實是看的令人忍不住想撕書。
張璁是明朝出了名的大器晚成,四十七歲中進士,以大儀禮起家。
大儀禮這件事,看起來只是一個簡單名分的問題,但究其本質,實際上是皇權和文臣集團的極致博弈。
誰贏了,誰就擁有了話語權,誰就將掌握下一步的主動權。
張璁支援大儀禮。
於他而言,大議禮本質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上位的機會,是施展抱負的機會。
而張璁在位首輔的七年,三起三落之間,對嘉靖朝的弊政進行了極其徹底的改革。
第一,清理勳戚莊田;第二,罷撤鎮守太監;第三,嚴打貪贓枉法;第四,嚴肅監察制度;第五,嚴分廠衛與三法司職權;第六,改革科舉弊端;第七,改正孔子稱號和典祀;第八,整頓軍隊團營;第九,重用能臣幹吏,解決邊疆危機;第十,丈量土地,簡化賦役制度。
十項變革再加上之前的大禮議,涉及到大明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官員選拔制度、賦稅制度、國家監察制度、政府組織制度、國家防務制度等等。
這一次的變革,可以說是明太祖開國以來一次最為徹底、最為立體、最為全面的制度變更。
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都是革舊除弊之策,都是楊廷和、夏言、徐階這等人不敢想也不敢幹的事。
因為這種洗牌式的制度變更,必然要將帝國內所有的利益集團得罪了一個遍,整個大明的權貴集團都會想方設法的把張璁搞死,甚至在後世也難以留下清名。
清理藩王勳戚和太監的莊田,相當於讓權貴把吃進肚子裡的又吐了出來。
太監們失去了鎮守地方的大權,地方行政體系重新恢復到了正常狀態,百年來的積弊一掃而空,太監們的權益更是損失巨大。
嚴打貪腐、完善監察,文官團體經過整肅,在嚴格的制度約束下,再也不能那般明目張膽的收取賄賂,工作效率大幅上漲,這對已經習慣了擺爛和亂權貪汙的官員來說,當然是極為痛苦。
更令文官集團難受的是張璁對科舉的改革,‘三途並進’之法的實施下,進士出身官員的地位相比以前有所下降,而舉人、歲貢也成為一種出路,大大拓寬了低階士人的出路,海青天就是在這一用人路線的影響下出仕的。
在張璁的一通大棒變革之下,整個嘉靖朝的風氣迅速好轉。
尤其是國家監察制度和科舉制度的變革之後,風氣由之前的浮躁奢靡迅速變得知恥敦厚。
如果能夠持續下去,貫徹整個嘉靖一朝,那嘉靖中興勢在必行,絕不是弘治那般只留存於史書上的中興,而是實打實的重現大明輝煌。
只可惜,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