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噼裡啪啦地摔爛了不少袁術贈給他的陶器和飾物。
那麼,這李嚴究竟藏到哪裡去了呢?為何在丹水城內難覓蹤跡?
第三十七章 公子要殺人
李嚴,字正方,出生於漢末第一大郡南陽,在歷史上曾經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託孤的蜀漢大臣。劉備別的本事可能不夠突出,但識人用人方面卻是十分厲害,能被他看中的託孤大臣,其能力絕對不一般。
歷史上對於李嚴的褒貶不一,但卻很少人懷疑他治理內政的能力。在丹水城內力勸袁胤不要對百姓動武的這個縣吏,正是年輕時候的李嚴。
史書有載:李嚴年輕時為郡中吏員,並以才幹而知名。李嚴作為南陽人,年輕時在郡中任職,自然指的是在南陽郡中擔任職務了。
卻說李嚴被袁胤手下親兵關進大牢之後,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十分危險,於是急忙喊來負責看守大牢的獄吏,要求對方將自己悄悄釋放,然後跟著自己一起逃離丹水。
若是常人對獄吏提出這種近乎痴人說夢一般的要求,少不得會捱上一頓臭罵甚至是一頓胖揍,可李嚴卻成功了。他不僅說動了獄吏,還帶著獄中所有犯人一起成功地實施了“越獄”!
李嚴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以才幹出名的郡中官吏,更與這個獄吏有著同族之情。當李姓獄吏得知本家族叔得罪了丹水一把手袁胤之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李嚴的要求,而且還發動所有看守大牢的獄卒一起造反,跟著李嚴共同跑路!
在這個名叫李邯的獄吏看來,自己的差事是李嚴替他謀來的,如今族叔有難,就算豁出去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保證李嚴的安全。畢竟,讀書出身的李嚴才是李氏一族的希望,只要救下了他,就等於救下了丹水李氏的未來。
李邯想到只要今日放走了李嚴,事情就無法善了,於是索性把心一橫,將獄中關押的新舊人犯一併釋放。如此一來,也就等於徹底斷絕了手下十來個獄卒暗中向袁胤通風報信的念頭,只得跟著他這個牢頭一起逃走。
至於那些被釋放的囚犯,當聽說帶大夥一起逃走的是本城有名的李戶曹時,更是二話不說便加入到李嚴的隊伍中來,根本不用動員。
如此一來,上一刻還是階下囚的李嚴搖身一變就成了數十人的頭領,這其中還包括十來個吃官家飯的“公務人員”!
其實,在漢代這樣一個資訊傳遞極其不發達的年代,某人登高一呼便能忽悠一大群人跟隨的事情並不鮮見,靠得主要就是個人平時積累起來的聲望和家族背景等隱性的資源。
劉備最初不過是織蓆販履的小商販,為何能夠與涿郡貴族出身的張飛搭上關係,不就是靠他中山靖王之後的金字招牌麼?
有道是“鼠有鼠道,貓有貓路”,別看李邯只是個小小獄吏,可因為職務之便,私下裡卻結識了不少的“城狐社鼠”,在這些人的幫助之下,已經換上平民服飾的李嚴,帶著大夥從丹水城西南角的一處暗河偷偷下水,然後輕鬆脫離了縣城。
這丹水城之所以得名,便因其緊臨著由北向南流淌的丹水。丹水從藍田穀發源,流經崇山峻嶺中的武關,然後來到三戶亭,再從坐落在河岸東側的丹水城擦肩而過,流經商密鄉和南鄉之後匯入沔(念勉)水,而沔水一路向東蜿蜒數百里之後,便是荊州的治所襄陽。
因為丹水城的西邊臨水,所以修建城池時並未在西邊築門,只是在西南角上留下了一條排洪的暗河,如今卻正好方便了李嚴等人的脫逃。
當李嚴帶著數十人從暗河中離開時,正是雷薄和陳蘭二人在北門和東門外對請願鄉民大開殺戒的時候,袁胤的注意力都在城下,自然不會想到原本該在大牢中等死的李嚴已經是蛟龍入水,溜之大吉。
涉過丹水之後,李嚴帶著大夥先是朝著西部的山丘進發,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