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真要被劉和殺光了,倒也是造福了漢人。
穿越幷州來到馬城之後。蔡邕再度領略到了天高雲淡的北地風情,他的心情似乎一下子變得開闊高遠起來。
蔡邕一生命運多舛,在仕途上尤為不順,四十六歲那年,他因為金商門之禍,結果被全家髡鉗流徙至朔方郡。所謂的“髡鉗”,是古代的一種刑罰,犯人要被剃去頭髮,然後用鐵圈束頸。當時年幼的蔡琰也跟著遭受了這種刑罰。隨父親一起發配北地。
在流徙朔方的途中,酷吏陽球還派人追殺蔡邕一家,到了徙所之後,陽球又一次賄賂長官。意欲加害蔡邕一家人,幸而蔡邕有著很好的名聲,竟然感動了前來謀害他的刺客,這才倖免一死。
蔡邕一家在黃河岸邊的西安陽縣內定居下來。過著艱辛的生活,直到後來靈帝駕崩,董卓強行徵辟蔡邕入朝為官。以此裝點他尊敬士人的假門面,蔡邕在北地的生活這才結束。然而好景不長,董卓一死,王允急於殺雞儆猴,結果蔡邕再次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差點被逼死在牢獄之中。
如今蔡邕再度來到北方,雖然不是故地重遊,但卻有一種脫離樊籠得自由的喜悅,因此整個心境都變得舒暢快樂起來。
劉和從馬城離開的匆忙,因為當時的戰事十分緊張,所以只是交待劉惠好好招待蔡邕和他從洛陽帶回來的數十名士子。劉惠亦是冀州名士,他久在官場,最善揣測主上心意,所以挽留蔡邕在馬城盤桓了許多日,估摸著東線的戰事快要結束時,這才派人一路護送著蔡邕父女和一群士子前往薊城。
為了讓蔡邕在馬城過得有意思,劉惠也動了不少的腦筋,其中陪著蔡邕深入到市井和阡陌之間瞭解民情便是重要的一項。
蔡邕在馬城的所見所聞中,有幾件事情讓他感觸很深。
第一件是馬城崇文尚武的獨特風氣。
在一座邊塞城池,民風彪悍好鬥毫不奇怪,但若是從普通士兵到市井販夫都以會耍幾招軍中刀法而自豪,一有空閒便在城中廣場上進行各種武技較量比拼,那就有些誇張了。
更誇張的是這些打起架來一個比一個猛的邊民,在鬥狠過後卻會坐下來談論家國大事,吟詩作對,聽書看曲,一個個比洛陽和長安那些坐而論道計程車人們還要文氣。城中的百姓見到身穿文士服飾的蔡邕後,還會停下來客氣地向這位儒者表示問候與敬意,這些都充分說明馬城百姓並非不懂禮儀只知打架的粗魯蠻子。
馬城之中到處可見平民化的茶樓和曲園,在這些茶樓裡面總有口若懸河的說書人講一些情節勾人的逸聞趣事,也會講大公子劉和代父南征北戰的故事,還會講名將趙子龍、太史慈等人戰陣之上槍挑敵將的驚險橋段。每當說書人唾沫橫飛地講起來之後,茶樓中總是座無虛席,不時響起叫好之聲,還有大方的豪客順手丟出賞錢。
在馬城的曲園之中,有經過精心彩排的活劇每日定時上演,這些劇目既有講冠軍侯霍去病橫掃匈奴英雄故事的,也有講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愛情故事的,還有講大公子如何孝悌仁愛的。蔡琰妹妹某天來看一出名為《孔雀東南飛》的活劇,結果回去的時候把眼睛哭成了兩個大紅桃子。
類似茶樓和曲園之類暗含著文宣統戰功能的大眾場所,不用說自然是劉和的宣傳部長徐邈一手策劃和搞出來的,這對於統一民眾的思想認識,提高劉和在民眾心目中的感召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現在的馬城街頭,誰要敢當眾說劉虞父子的壞話,城中的百姓就能衝上來跟你拼命!
最讓蔡邕覺得震驚的是馬城官府開辦的各類免費識字班,這種教化大眾的手段簡直能用恐怖來形容。試想一下,等到某天馬城一個挑糞的都能獨自看懂城門口的告示時,誰還能愚弄到這裡的百姓呢?
當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