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這話的意思是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麼。也可以解釋為下民可以驅使他們勞作,卻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
劉和點頭,說道:“按照正方剛才的句讀,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點一個逗號,沒錯吧?”
兩人同時點頭,看著劉和將一個形似蝌蚪的“,”號點在了“民可使由之”與“不可使知之”的中間。
劉和揮筆在這行字的旁邊再度寫下了同樣的十個字,然後毫不猶豫地將逗號、句號和分號新增了進去,於是同樣的十個字就變成了這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劉和大聲地按照自己的標點句讀念出了十個字,落在李嚴和劉放耳中卻完全變了意思。
劉和說道:“若是按照我的斷句之法,這十個字似乎可以理解為‘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不知我說的對否?”
李嚴和劉放一起點頭,表示同意劉和的解釋。
“你倆不要著急,且看我將第三種斷句的方法也書寫下來!”劉和來了勁頭,竟然又在紙上唰唰地寫下了一行同樣的字,然後毫不猶豫地開始在上面新增所謂的標點符號。
等到劉和搗鼓完畢,一張蔡侯紙上就出現了三行完全相同的文字,只是每行字中間那些圈圈點點標識的位置不同。具體如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嚴和劉放當時就看傻眼了,他們完全明白了劉和想要表達的意思,劉和這是要告訴他們,若是沒有標點符號作為輔助,那麼面對同樣的一段文字,因為理解不同,便會出現多種意思。而這些解釋和意思,有的相近,有的卻是截然相反!
劉和卻是意猶未盡,指著第三行新增了標點符號的文字說道:“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這第三種斷句的方法。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詩書禮樂這些都是教化民眾的基礎和手段,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書禮樂,那就是一件大好事,應該讓他們盡情地發揮;如果人民還沒有掌握的話,我們就要想方設法地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基本的東西!”
“對了,其實關於這句話,還有第四種解釋,大意說的是:作為統治國家的人,如果人民都能夠服從他的意志,都能夠奉行他頒發的各項政令,好,那就隨百姓去,不要再多加干涉;如果人民不聽話,大家有意見,有排斥和對抗,這時候該怎麼辦?那就要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劉和說完這些,看著已經徹底石化的李嚴和劉放,笑眯眯地說道:“現在,我要佈置今天的作業了!你們按照我方才說的第四種解釋,反過來倒推著使用標點符合,然後在紙上給我標識出來。”
“你們兩個坐兩邊去,各自抄錄和標識,不許抄襲哦!”
李嚴和劉放聞言,差點一頭栽倒。
就這麼點事,咱犯得著相互抄襲麼?
第九十六章 誰是孫禮
奉了公子之命,丁況即將帶著十幾個手下離開薊城,前往涿郡南邊一個叫做容城的小地方,尋找一個名叫孫禮的年輕人。
自從來了幽州之後,丁況和大師兄史阿頓覺人生的春天終於來到了,他們不僅受到劉和的禮遇,而且在州牧府中也屬於地位超然的兩個人,雖然從不參與政事,卻能始終守在劉和身旁,眼中見到的,耳中聽到的,皆是攸關幽州的大事,任何一件說出去,都能讓許多人羨慕和打聽上好半天。
劉和在路上的時候就允諾過王越,要在幽州開辦一家武館,將王氏一門的武學發揚光大。回到幽州之後,因為諸事纏身,武館的選址、建設、佈置等具體事務尚未鋪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