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軍前來,他自然是立即旗幟鮮明地表示了效忠。
劉表麾下還有文聘、黃忠、霍峻、劉磐等幾員大將,他們在劉表離開荊州之前皆已接到劉表的書信,因此對於朝廷派人前來接管荊州的軍隊並不像黃祖那般牴觸。令文聘和黃忠等人沒有想到的是,趙雲來到荊州之後,不僅沒有收繳他們手中的兵權,反而宣讀了劉和給他們提升軍職的訊息。文聘、黃忠、霍峻被升為正二品的將軍,劉磐和魏延升為從二品的將軍,其中文聘和黃忠各自統率三萬兵馬,魏延、霍峻和劉磐則各自統率兩萬兵馬。
如此算來,劉表離開襄陽時,向劉和上交了至少十二萬的兵馬,如果再加上趙雲帶到襄陽來的八萬精銳部隊,整個荊楚之地便集結了二十萬大軍。
荊州劉璋和江東孫堅在得知荊州駐守了二十萬重兵之時,只能用寢食難安,憂心忡忡來形容。此前的反抗者像劉備和曹操,已經成了枯骨,難道還要反抗?只是,不反抗,難道也要學劉表,交出手中兵權,前往洛陽受制於人?(未完待續。。)
第五四零章 唯漢獨尊
建安十四年,朝廷公告天下,在幽州薊城、徐州郯城和荊州江陵分別設市,新設三市的行政長官地位與長安督相同。至此,以洛陽為中心的一京四都格局成型,朝廷分別派出大臣前往這幾個大城市任職,專職負責相應的事務。
位於洛陽北方的薊城,因為扼守著燕雲門戶,加之手工業發展迅速,文教事業興盛,因此被劉和定義為科教中心和工業中心,首任市督為早期就開始追隨劉和的劉放。有劉惠和劉放兩人留守幽州和薊城,再加上張郃在外圍率軍鎮守,大漢東北方向可保無虞。
位於洛陽東方的郯城,因為靠近東海,而且這裡正好位於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段,因此被劉和定義為海貿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大小小的海船從東海煦縣的鬱洲山海港出發,向北可以直達渤海灣,然後經由連通渤海灣的灅水抵達薊城,也可以逆黃河而上抵達京師洛陽,還可以向東前往三韓半島甚至是倭奴諸島,向南可以沿著海岸線直達交州,還可以逆長江而上抵達江陵。優良的水運條件,正是作為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必備條件,今後郯城鑄造的金、銀、銅幣和各種票劵便可以走水路運往各地。
位於洛陽西邊的長安,本來就是前漢的京師所在,歷史底蘊十分深厚,加之長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西域諸國聯絡緊密,因此劉和將長安定義為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為了把長安營造成天正教的聖地,劉和動了不少腦筋,甚至還想出了教宗加冕這樣的辦法。當時,天正教第一代教宗的加冕儀式在長安新落成的天正殿內舉行,一手開創了天正教的劉和眾望所歸地走上了加冕的九十九道階梯,成為天下信徒們心中無可替代的宗主!
劉和知道在遙遠的西方,十字教已經初步成型,但還沒有發展到政教合一的地步。而佛教也才剛剛在西域諸國發展,大漢帝國本來不需要一個新興的宗教來加強集權統治,但天正教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卻不是為了集權統治,反而是為了限制皇權,限制儒家的獨大,給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庇護,確保漢文明在面對異族入侵時具備強大的反擊能力,同時還能將文明向外擴散,為國家的領土擴張做好思想準備。
位於洛陽南面的江陵,地理位置特殊。緊靠長江和雲夢澤,是解決益州劉璋勢力和江東孫堅勢力的關鍵。此時的大漢帝國,人口的主要聚集區在中原和幽、冀兩州,江陵向南的半壁江山在漢人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