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早夭的衛仲道,衛覬在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不錯的名聲的。

正史之中,衛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學家,也是曹魏政權中頗有見識的政治人物。衛覬少年早成,很早就以才學著稱,曹操為司空時,任他為屬吏。衛覬在曹魏陣營之中先後任過縣令、治書侍御史等職務,魏國建立後,他與王象共同主持制定典禮制度,官至握有實權的尚書。

如今的大漢天下,已經到了禮崩樂壞的糟糕局面,劉和讓衛覬前往洛陽輔助朱儁做事,不僅可以安撫司隸地區的世家大族,而且也能讓洛陽有一些收入來源,為今後的元氣恢復增加一份力量。

當然了,劉和這麼對待衛覬,事情傳揚開去之後,又是一段美談,絕對會給他的聲望增加分數。天下人都會認為劉和的胸懷寬廣,有容人之量,今後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才前來投效於他。

劉和才不會告訴別人,其實他真的不在乎衛覬當初是不是落過自己的面子,他最在乎的其實是蔡妹妹到底有沒有跟衛仲道那個死鬼同過房。

途中這個小插曲過去之後,劉和留下五千申息軍把守函谷關城,然後率眾穿過函谷關,一路向著洛陽而行。

函谷關與潼關之間相距三百多里,這片地方可不是什麼不毛之地,而是屬於弘農郡治下,不僅有著大片的土地可供百姓耕種,更有豐富的山地和叢林可供申息軍打游擊。

劉和將申息軍的主力部隊留在這裡,今後不僅可以得到丹水方面的持續支援,而且還可以在這裡為洛陽構築起一道屏障,日後或許能夠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函谷關前往丹水,中間隔著熊耳山脈和伏牛山脈,最是適合豐鄉城那夥山大王出身的傢伙東躲西藏,萬一哪天河東郡境內的白波賊前來鬧事,正好讓兩股勢力來個正面對撞!(未完待續。。)

ps: 說好的上架後五更爆發,南道做到了,親們,現在看你們的了……

第一九七章 當仁不讓

劉和率眾離開函谷關,又向東行了三日,終於來到了東都洛陽。

早已接到通報的朱儁,率領留守洛陽的大小官吏數十人,出城相迎三十里,以最高的規格歡迎劉和麾下大軍入城。

雖然劉和前往關中連皇帝的面都沒有照過一次,但他率軍平定長安之亂的功績誰也無法抹殺,他對洛陽百姓的種種善舉更是被人口口相傳。洛陽附近的人們聽說劉侍中率軍返回,竟然奔走相告,不約而同地趕至城外迎接劉和的歸來。

這一次,劉和一改前往長安時的低調,再度穿上了“宣傳部長”徐邈當初在薊城為他置辦的那身華麗行頭,躍馬揚鞭的率軍入城。

當日,只見劉和身穿光輝奪目的明光鎧甲,頭戴金光燦燦的虎頭兜鏊,胯下騎著一匹通體黝黑的神駿,腰中懸著三尺長劍,肩後披著猩紅披風,端得是威風凜凜不可冒犯,讓道路兩旁的百姓不由自主地生出幾分膜拜的情緒。

緊隨劉和左右的,是一百名神秘肅殺的黑甲騎士,在黑甲騎士身後則是排列整齊的幽州騎兵,在幽州騎兵之後則是洛陽禁軍,在洛陽禁軍之後由是數千申息士兵。

李蒙麾下五千名聲不佳的西涼兵此行沒有隨劉和一起進城,暫時由徐榮統率,留駐於洛陽城外三十里,下一步很快就將開赴幽州,從此遠離洛陽百姓的視線。

劉和今日如此高調行事,當然不是為了在人前裝逼耍酷那麼簡單,他是要透過這種方式來增加洛陽民眾的安全感和重建家園的信心。

如果換做是別人率領一群虎狼之師進駐洛陽,城內城外的百姓只會感到害怕和擔心,但劉和不同,以他天子侍中和皇室後裔的雙重身份,足以讓百姓們相信他跟何進、董卓這些手握大軍的軍閥完全不同,是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一個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