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清觀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後因世亂,觀廢址毀。明景泰、天順年間(145o…1464年),江浙滁州詹碧雲親自規劃設計,並假手王霖後裔王祜出面協助其事,對三清山道教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外層按照“伏羲先天八卦圖式”、內層按照“文王后天八卦圖式”、核心按照“北斗星空圖式”隱秘佈局,東從金沙龍泉橋,西從汾水步雲橋,至風門天人合一,到天門三清福地,終玉京峰頂,輟點命景,浮雕石刻,共興建宮觀、亭臺、石雕、石刻、山門、橋樑、泉池等2oo餘處,使道教建築遍佈全山,其規模與氣勢,可與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內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景觀“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中國著名散文家秦牧贊之為“雲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朱暢中游三清山後題“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看罷三清和黃嶽,三清定將勝黃嶽”。歷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蘇東坡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
編輯本段道教文化
三清山的興衰沉浮,始終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三清山道教文化開始於晉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擁有特殊地位。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361)年,煉丹術士、著名醫學家葛洪與李尚書上三清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還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蹟。尤其是那口丹井,歷時一千餘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後人稱之為“仙井”。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傳播者。
三清山
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士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唐之南鄉、常山之西鄉和饒州弋陽之東鄉,設玉山縣,遂將三清山劃為玉山縣所轄。其後,方士將化緣所得,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營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築老子宮觀(此觀被稱為“三清福地”),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寧真宗篤通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時,在三清山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方士們為了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內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書石像;同時建起的還有福慶觀、靈濟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們在天門峰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岩雕幹砌成一座六層五面的風雷塔,此塔歷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上道教建築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朝廷把道教當作控制漢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進一步受到重視。此時三清觀內出現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他們受道教經典戒規約束,諳熟各種醮禱儀式,在民間從事道教活動:一為從事陰事,度亡靈,如做功德、關殮等;一為從事陽事,如打醮等。據元人魯起元在《遊三清山記》中說;此時三清山正在大動土木,擴建三清觀。觀內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神像;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等等。g
'奉獻'
………【英雄山】………
英雄山原名娘娘廟山。1949年2月16日,為解放鞍山,解放軍遼南獨立師與國民黨的關鍵一役就在此展開。在這座山上,遼南獨立師幾千士兵為解放鞍山獻出了寶貴生命。為紀念這些犧牲的革命先烈,鞍山解放後,鞍山市政府將此山命名為“英雄山”,並於2oo2年在此修建了“英雄紀念碑”。在建國55週年來臨之際,為緬懷先烈,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