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逆的標兵都帶了,留在營中的,多半不知造反之事,自己願意入營去說服他們投降。

嚴鴻大為讚賞,問他要不要帶些兵馬護衛?衛國樑道不需要,只要請欽差的關防來,簽署一道公文,說明留在營中的標兵不知其情,無論沈羽的造反,還是劉才的亂政,概不問他們的罪即可。這有什麼不行?嚴鴻當即叫葉正飛寫了公文,請出欽差關防蓋了,讓衛國樑帶著進營寨。

過不多時,聽得營中鼓點聲聲,營門大開。標營全體列隊而出,當先的正是衛國樑。還有那一班中下級軍官,紛紛來到嚴鴻、海瑞身前,跪倒請罪,自請發落。嚴鴻、海瑞自然撫慰了一番,說他們堅守本職,更不曾附逆,有功無罪云云。

這頭事情擺平,嚴鴻大讚衛國樑道:“衛將軍,你今日身立兩大功勞,待本欽差回朝之後,定當稟明萬歲,重重升賞!”

衛國樑拱手道:“多謝欽差老大人厚愛,升賞之事,國樑不敢奢望。只是今番能稍報答海老大人當年的恩典,我心自安。”

原來這位衛把總本是浙江淳安人士,兩三年前在縣中見義勇為,打傷了調戲民女的一個富家公子。他一介武夫,如何斗的過那有錢有勢的縉紳,被當時的縣官用刑打個半死後,就判了個斬監侯。他自料是有死無活,不料海瑞未久接任知縣,他處理舊案之時,發現此案案卷中供詞模糊,事實不清。便開堂重審,之後查明事實,將其開釋,還將那縉紳重重懲處了一番。

衛國樑雖然逃得一死,但心想海老大人終有離任之時,自家得罪縉紳,此番冤獄昭雪,仇怨卻結的更大,在家鄉難以長久立足。於是他離開家鄉,流浪江湖,一路來到山東,投標營當兵。他本有一身武藝,更兼讀過些書,沒兩年時間熬成了把總。這也是沈羽自己因為沒人抬舉而處處受排擠,當了坐營官後,用人唯才而不唯財,才有他發跡。

因此衛國樑心中,第一個感激海瑞,第二個感激沈羽。只是後來看沈羽的一些行事,隱隱覺得有些不妥。等到此次海瑞前來放賑,衛國樑對他的大恩時刻未忘,聽聞沈羽聚眾要進攻欽差衙門,沈羽情知不妙,於是搶先前去報信,並願與海公同生共死,以報大德。其後見沈羽造反失敗,身死授首,也只是暗自感嘆。

嚴鴻聽衛國樑說了這番話,不由心頭暗想:海公為人處事,與我實際頗不投契。可是看他只一露面,就讓標營的軍官反戈一擊,這道德二字,看來也並非全無用處。見衛國樑如此恩怨分明,又點頭道:“你知恩報恩,更為朝廷立下大功,不知有何要求?”

衛國樑略一猶豫,低頭道:“沈羽做下大逆之事,罪該萬死,然而卑職欲求老大人開恩,準我葬他屍身,以報提拔之情。”

嚴鴻轉臉問海瑞道:“海老兄,這事兒不犯法吧?”如今有個門神在邊上,他有些拿不準的事兒不敢擅自答應,免得惹出麻煩。

海瑞點頭道:“便是衛國樑不求情,這沈羽殺頭之後,屍體也是要收斂的。若是其故人安葬,不違大明律。”

嚴鴻道:“衛將軍聽好了麼?還不再謝海老大人的恩典。”他這話,卻是把衛國樑安葬沈羽的事兒推到了海瑞頭上。免得這位老兄現在嘴上說得好。以後又找什麼麻煩。衛國樑對海瑞原本最是信服。自然是磕頭謝恩不提。

等到諸事平息,檢點損失,濟南城中因為戰亂與火災蔓延等,也燒了幾百戶人家。除了捲入叛亂的災民、兵士和白蓮教徒死傷外,莫名其妙被波及的百姓不下千人,城外被雷佔彪帶人洗劫的莊子還不在其數。儘管街頭巷尾時常看到一夜禍亂的慘景,然而本地百姓以及各地逃難災民,居然絲毫不仇恨官府。反倒認定這位京師貴胄公子嚴鴻嚴大欽差,是大大的好人清官,若不是他,昨夜還不知道要鬧出多大的禍害來呢,說不定大家都沒命了!

這說來也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