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沈一貫浙黨與宮中鄭貴妃關係非同一般。鄭妃得寵,正炙手可熱,她的兄長鄭國泰侄子鄭承恩,都在錦衣衛任職,鄭家與權臣、宦官、術士、三教九流交往密切,勢力很大,就連宮中的王皇后和李太后都謹避她們的鋒芒。鄭妃一貫不待見太子,太子又與我們東林親近,那鄭妃對我們的態度可想而知了?再說無論皇上還是鄭妃,都對浙黨有好感 !”

顧憲成聽到這裡,方悟出李三才提出辭職的確經過了深思熟慮,他沉吟了片刻,問:‘如果皇上不批准,那你怎麼辦?”

李三才去意已定,說:“那就再上疏請辭。一二再、再而三!”

兩個人談完了正事,顧憲成拿出湯顯祖的一封信給李看,說:“若士(湯的大號)聽說我的兩封信惹了禍,寫信來安慰我,你看看——”

李三才接過信瀏覽了一遍,然後指著“大有道理,而細欠商量”九個字笑了,說:“湯老先生是說你考慮欠周啊!”

顧憲成心悅誠服地笑了。他又拿出一封寫好的信給李看,說:“這是我的回信,你也看看——”

李三才拿過細看,見上面寫道:“……只因弟血性未除,在千古是非叢中添個話柄,可見是個痴人,多虧老兄的九個字,判此公案。”李三才讀完,讚許說:“若士的信對症下藥,你的回信真情吐露,二人的信都好!”

不久,李三才就以年老體衰為由,正式向皇上提出辭職。一時間南北御史紛紛上疏挽留,御史史學遷說:“漕撫之才可比春秋時的管仲!”給事中曹於汴馬孟禎等也多次為李呼籲。而李三才執意引退,他又接連十次上疏,皇上都不加理睬。李的辭疏上到第十五次,仍得不到皇上的迴音,他便掛印而去。臨走時,淮陰揚州的百姓扶老攜幼,簇擁著李大人的車馬,一直送到長江邊。當三才站在船頭,與父老話別時,竟有數百鄉民搶奪纜繩,不肯放行,一時哭聲遍野。……

李三才離職的訊息傳進了宮中,慈寧宮的李太后頗感驚訝,她素知漕撫李三才的口碑甚好,百姓歌謠傳頌;人又很乾練,為官能保一方平安。為此她曾多次在兒子萬曆皇帝面前,稱讚過自己的這位同鄉。對李大人的去職,她只聽說是因受到言官的攻擊,於是就想問個明白。一次皇上來請安,太后問他:“你倒說說,那李三才大人為何要辭官?”皇上其實心裡也不大清楚,他躊躇了片刻,猛然想起近日首輔葉向高的一份奏疏,便拿它做了擋箭牌,他回答太后說:“葉向高上疏,讓朕同意他辭職, 說是有朝官反對他入閣,還說他有贓,另外一批官員擁護李三才,朝堂上整日喧鬧不堪,所以……”李太后追問說:“漕撫大人到底有沒有贓情?”皇上一時又哪裡能回答得上來,他只得說:“朕也說不好,不過,朕並沒有準他辭職!”李太后望著自己這個對國事不甚上心的兒子,輕輕嘆口氣,然後揮了揮手,示意他可以離開了。

第四章 辛亥京察

轉過年是辛亥年,又逢京察,稱“辛亥京察” 。一開始,便呈現出兩軍對壘的局面。本次京察的主察人是吏部尚書孫丕揚,輔助者有吏部左侍郎王圖、副都御史許弘綱、吏科給事中曹於汴、河南道御史湯兆京等,幾乎清一色的東林官員。

三月,京察大幕一拉開,主計孫丕揚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不論門戶黨派,一律依照六年來的評語,以決定官員的去留。他還以原給事中王元翰為例,指出王雖是東林中人,一年多前因受浙黨御史鄭繼芳誣陷,一氣之下離職出走,後吏部曾把他降為刑部檢討,本次京察仍準備將王列為被察物件,此後王元翰果真又受到處分,降為湖廣按察司知事。

宣黨黨魁、又是浙齊楚三黨盟首的湯賓尹,看到孫丕揚不徇私情,心中開始發慌,他十分清楚自己眼下的處境,去年會試廷試,自己接連舞弊營私,為弟子韓敬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