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在期末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該同學接受能力強。”不是我的接受能力強,而是你的每一句話我都認真聽。
很快,我的學習成績成為全班佼佼者。我仍然喜歡作文,而且小露鋒芒,在全校的一次國慶徵文比賽中,榮獲二等獎。我以《小巷今昔》為題,描述了養濟院揹我家旁邊一條小巷的變遷,歌頌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徵文獲獎後,我的作文經常抄寫在學校的黑板報上。有一次是寫短作文,一節課45分鐘完成,記校運會中的一件事。我匆匆寫完就上交了。過了幾天,作文居然被抄在校門口黑板報上,還加了編者按語:“在很短的時間裡,能寫出這樣構思完整、情節起伏、語言流暢的作文,是很可喜的。”
每次作文課都是二節連上,老師佈置題目,作些說明,然後讓大家去寫。我看了題目後,在心裡琢磨,總想寫出新奇的東西,能讓老師眼前一亮。於是陷入沉思,左顧右盼,看到別的同學都在動筆寫,我卻一字未寫,真有些焦急。
往往一節課完了,別人都寫了一半,我還在苦思冥想。等到第二節課了,再不寫就來不及了。萬事開頭難,寫好開頭之後,思路開啟了,句子源源不斷湧入筆下,我只能一口氣寫下去,不再左顧右盼,時間彷彿凝固……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我剛好停住了筆,來不及檢查一遍,老師就來收本子,我如釋重負長出一口氣。
我的數學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的,教數學的老師是孫家珠,他培養了幾名班裡的數學尖子,我是其中之一。在一次全年級數學競賽中,我曾獲三等獎。孫家珠是班主任,晚上自習他也要來班上照看。他把我的作業本拿去批改,都是對的,改完之後,把作業本還給我,又把全班同學的作業本都給我,讓我對的打“√”,錯的打“×”,完後他只寫個“閱”字。孫老師為了自己省事,居然讓我替他改作業。我當時的心情還挺得意,這是老師的信任呵!其實是孫老師在偷懶。
我的英語成績卻每況愈下,初一時90多分,初二時80多分,初三時只有70多分。原因很簡單,英語要記單詞,要下功夫死記硬背,光靠課堂上聽講解決不料了問題。而我成績好只是建立在課堂聽講上,課後從不背單詞,到了初三單詞多了,不死記硬背行嗎?說來也有趣,學校組織了一次英語書寫比賽,我並不當一回事,英語成績不夠好的我匆匆抄了一頁紙上交,揭曉時我居然榮獲一等獎,真是歪打正著。英語書寫連筆,講究流暢,而我匆匆一筆而蹴,比那些刻意者顯得自然,不拘束,反而贏得好評。
三
書院街有一座非常富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深宅大院,採光極好的巨大天井一共六進。這所原本大戶人家的宅子後來成了江西師範學院的一處宿舍,於是學貫中西的教授們住了進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經常拜訪這裡的有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的父親盛雪、有著名畫家彭友善、有作家胡平的父親邏輯學教授胡正業等人。這便形成了一個文化濃厚的生活圈子,給文脈久遠的書院街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這一文化氛圍的薰陶下,當年的一批少年脫穎而出,其中有學者(江西社科院院長)傅修延、有畫家(南昌畫院副院長)熊青、有作家(南昌市作協副主席)楊建葆、有書法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邱振中等人。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死讀書,而是得益於文化環境陶冶、興趣愛好廣泛、課外生活豐富。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家庭都有五、六個孩子,哪還有錢供他們讀高中上大學呢,家長只希望孩子們長大成人能找份工作就心滿意足了,並不想逼著孩子走高考這座獨木橋。那時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培養合格的普通勞動者為教育方針。沒有應試的重壓,學生們對自己的前途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