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受邀參會的學者才不在乎你是什麼委員或者主席呢。在場的學者,甚至有一半人根本認不出誰是主席。

“我們開始吧。”在耽擱了將近一個小時以後,楊銳拿起了演講稿,直截了當的用英語道:“感謝大家的光臨,我要做的報告主題是透過誘變基因,分析鉀通道的分子機理,現在,我重點闡述誘變基因的部分……”

200多個座位,實際上裝了有300人的會議廳,很快安靜了下來。

滿頭白髮的熱心老頭兒查加夫環視四周,嘖嘖兩聲,緊接著向後仰了仰,換了個舒服的坐姿。

楊銳的語速很慢,內容也基本在論文集的框架內。

這是給大家充裕的時間理解論文的內容。楊銳實驗室拼死拼活幾個月做出來的成績,多多少少也是需要一些智力和時間的。

唯一需要楊銳額外講解的,是新增的圖形和資料。

論文中不適合新增太多的元素,黃茂在撰寫過程中,總共也只放了8篇圖形和資料,報告會就沒有這種限制了,不僅不受限制,現場其實更適合大量的圖形圖片來做講解,楊銳因此也多準備了一些,就在講臺後方放映出來。

理查德和其他人一樣,無比仔細的觀察著它們,理解著它們,計算著它們。

這可是來自科研一線的第一手資料。

通常來說,這也是科研界判斷真偽的第一步驟。持續幾個月乃至幾年的專案,往往會得到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資料,隨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過了。

僅僅給論文編造資料相對容易,像是此等報告會上,拿出大量的資料就不簡單了,尤其是那些機器出的圖示曲線等等,

而對其他人來說,閱讀這些資料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理查德這樣的同領域研究員,一下子就抓住了楊銳實驗室的專案脈絡。

可惜,這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專案。

至少到誘變基因的環節,理查德沒有發現可供利用的訊息。

理查德豎著耳朵,等著聽楊銳講到下一步。

等啊等,等啊等。

最終等到的依舊是報告前的一句話:“分子機理的部分,我們正在撰寫論文當中,會在未來的一兩個月,發表出來。”

周圍頓時是一陣遺憾的嘆息聲。

但緊接著,無數雙手舉了起來。

“左面的先生,從你開始吧。”楊銳沒有要挑選的意思,就從前排點了人。

“你怎麼選定sol通道作為研究?象的?現在還沒有看到你做的分子機理的論文,但我注意到摘要裡,談到sol通道的幾個功能……”左邊前排的是個紅頭髮的荷蘭人,也有四十歲的樣子。

楊銳放下演講稿,道:“我沒有選,我是碰上的。我們對研究物件有一個固定的測試流程,在測定突變的sol通道的時候,我們發現了10倍的電導率,無法忽視的變化,讓我們為此分出了精力……”

楊銳差不多用了三分鐘來闡述這個問題。報告會的問答環節並非記者招待會,問問題的人可以簡單的問出來,但回答的人要回答的儘量詳細,除非他不想這樣做。

歸根結底,這還是一次交流會,只是來參加楊銳這場交流會的人,格外的多而已。

正常情況下,此等報告會也就是十幾個人參與,報告說完了,大家圍坐一團交談都很正常。

荷蘭人滿意了之後,立刻有義大利人問起了突變的過程控制。

楊銳深吸了一口氣,稍停,再次侃侃而談起來。

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並不難,嚴格來說,這些都是楊銳讀書的時候讀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