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
老頭一擺手,說道:“先別高興。不過這幫也不能白幫。這樣吧。既然你是醫生,我平生又愛好研究杏林之道,如此你就陪老頭子我說說醫經,道道醫理。來之前頭一句不是說要討教嗎?我知道你是西醫,也不叫你為難,只要你能回答上來我幾個問題,我就放你一馬。”
白文靜訕笑道:“老先生這是高看我了。不過能夠聆聽老先生教誨到是晚輩的榮幸,只是晚輩才疏學淺,有所偏頗還望寬容。”
老頭一笑,氣道:“還沒開始就想耍滑頭。”說著臉色一變,正色問道:“既然是學醫的,《內經》總該讀過吧,別的我也不考,只問你《內經》當中‘道’如何講,如何用,如何融為醫理?”
白文靜一愣,原本他還以為老先生能問自己些疑難雜症的藥理呢,卻沒有想到會是“醫理”。轉載自
要說起來中醫中有“醫理”存在,就猶如武俠小說中的“內功”一般,都講究一個“心法”,談一個“悟”字。因此中醫的傳承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一個老師,教一種課程,結果卻出現了不同的流派。
正如有古人說:“用藥如用兵,任醫如任將。”用兵法上的戰略和戰術,而用藥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藥性,更要切中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而又有人講究中醫為”君臣相輔”,便又是另外一套理論。但終究脫不掉一個“悟”字,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結果中醫體系和中華文化一樣,玄而奧之。
“陰陽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醫之道”、“養生之道”、“養長之道”,這是受到《老子》萬物源於“道”思想的影響。此外老子、莊子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聚氣養氣”、“求生之厚,長生久視”等思想,更是直接影響了《黃帝內經》的養生、預防、醫療等博大體系的形成。
如果是以前,白文靜說不定還真要被這個大而全的問題難倒,可是自從他熟讀《天聖金鑑》之後,卻是對中醫學有了進一步更深的理解。
因此回答起來倒是出奇的順暢,而對面的沈老爺子聽到白文靜把《道德經》中思想,以及老、莊的理論毫無避忌的拿來主義的時候,到是顯得有些驚訝,最後又問了幾個跟醫理相關的問題,見都被白文靜回答上。就不免起了興致,開始追問一些中醫學中專業八級以上的“案例”了。
沈鴻昌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他的主張說白了就是“預防”,就跟時下的保健品似的,講究一個“調節作用”。而白文靜因為受夏小青給他的那本醫術以及青囊經的影響,言的是病後去根,根除疾患。
剛一開始沈鴻昌到是真打算“指點”白文靜一番,可是兩個人南轅北轍的一考究起來,這才現雙方理念差別很大。
白文靜學習的中醫知識都是以外力金石由外治內的方式,和沈鴻昌由內至外的調理,殊歸同途,到了最後無非都是治病救人。可是沈鴻昌的調理可就不是白文靜的“一刀切”能讓普通老百姓接受得了的。
眾所周知,眼下這中藥一服藥下去,少說也得千八百的,一次兩次行。可你架不住長年累月這麼吃啊!而且看沈鴻昌這架勢,每服藥光名貴藥材就不下三種,試想一下,一般老百姓誰吃的起。
等把沈老爺子的“醫道”研究明白了,白文靜受益匪淺之餘,也不禁想明白了這“沈家藥店”為什麼生意如此冷靜。
但是不得否認,沈鴻昌的醫術很高明,最起碼在調理人體機能方面,估計在全國數也得是三甲之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沈老爺子會成為江南四大家族之一唐家“御用”健康顧問的原因。
眼見日頭西斜,白文靜這才艱難的從一位老中醫激動興奮的目光下逃出門外。
長長出了一口氣,白文靜心說自己這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