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你小子倒是聰明,是啊,我看著吐谷可汗怎麼是想打仗的意思?我軍物資逐漸匱乏,要好好陳情一番。”
沈毅問道:“那三弟的婚事呢?”
鎮遠侯嘆氣:“只能先暫停不議吧,先等等。”
於是沈堅就起筆替鎮北侯給禮部寫了封回信,先洋洋灑灑地用大篇幅講此時邊境吐谷可汗陳兵二十餘萬,用意十分不良!看著像是隨時要發起進攻!然後細述這幾年乾旱,邊境糧草如何急缺,兵士無心守關,再寫了希望朝廷能馬上撥款送糧給邊境,以增強邊防!到了最後,才用寥寥兩三句話,說犬子性情魯莽,不敢高配公主。這哪裡是給禮部的回信?明顯是把禮部當成了個傳話的,指望禮部把這信直接遞給皇上。鎮北侯看著覺得很合乎實情,就認可了,簽了名字蓋了印。
“危言聳聽!”皇帝把信扔在了書案上,“他這是不想要五公主,也不想和平遠侯撕破臉!用這些東西和朕討價還價!朕難道要聽他的?給了他這些軍需他才讓他兒子娶五公主?豈有此理!不知好歹的傢伙!”
可話雖這麼說,讀了這信,皇帝還真有些擔心邊境的情形了。他問了自己的人,也說邊境正有北戎大軍集結。皇帝原來想的是,如果鎮北侯拒婚,就找個錯兒把沈三公子判個流放什麼的,可是如今,什麼也做不了了。
現在連年旱災,根本無法供應邊關糧草,鎮北侯那邊靠著自己的力量守著邊境,皇帝正樂得無事,真把面子撕破了,雖然鎮北侯不可能幹出投降北戎的事,可他要是敗了,那就麻煩了。就是他不敗,那邊一打仗,他若是派人到京城來清算這些年朝廷的虧欠,公開他所處的困境,就必然應和了三皇子這段時間的大聲疾呼。就是太子全面把持著戶部和兵部,輿論之下,人心也會傾向三皇子一邊……
皇帝有些煩躁:他不喜歡太子做大,可也同樣不喜歡對自己冷淡的三皇子。最好兩個人相互較著勁,可誰也贏不了誰。若是鎮北侯真的鬧起來,三皇子的贏面真的就大些了,皇帝並不想看到這一點。
思來想去,皇帝皺著眉,表情很鬱悶。
孫公公忙為皇帝輕捶後背,小聲說:“這麼一來,至少那兩家就不會結親了。”
皇帝冷笑:“他們只是想等著朕忘了這事,哼,朕倒是要看看,他們能等多久!讓人盯著,要是他們接著聯姻,朕就賜婚!別以為朕真的不敢治他們!”
孫公公低聲答應著,但心裡知道皇帝這不過是氣話。這麼說說,就是遞個話,讓兩家別接著議親,不給皇帝面子。而如果兩家不結親了,皇帝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沈堅把給禮部的信也抄了一份給了張丁,還對他說:“寧拆千座廟,不破一門婚。我可跟你說,我三弟與張六小姐已經議婚了,你得多多美言,可不能說我們這邊有什麼變動的話。”
張丁連連點頭:“那當然那當然。”
所以,平遠侯不僅看到了那份信,也得到了張丁的報告:鎮北侯這邊並不想退婚。
知道了這些,平遠侯就把皇帝的威脅看得很淡然:自己的大兒子在造武器,二兒子去了邊關。朝堂上太子的勢力漸弱,三皇子的力量漸強。三皇子為了娶鎮北侯的長女,二十多歲了還撐著不娶親。日後三皇子一旦上位,鎮北侯府的位置……未來是光明的!
可李氏卻難受了:這門親事不成的話,皇帝是不是會想讓自己的女兒進宮?其實她真是多慮了。說讓張允錦進宮之類的話,只是沈汶的攻心之計,皇帝現在對女子漸漸失了興趣,每一行房,總是心跳得難受,遍體虛汗不說,接著兩三天都會頭疼眼花,腹瀉不止。御醫終於建議皇帝要養精蓄銳——這是禁慾的另一種說法。
看到李氏愁眉不展的樣子,平遠侯不能說出真相,只能勸解:“錦兒才及笄不久,還可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