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持,翹首以盼,而所有失敗之革新,除卻主導者自己之失誤,還有天下百姓漠不關心。並不參與的情況在裡面。
商鞅變法,大變秦國格局,將秦國格局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姓可以透過功勞一步登天,而貴族若是沒有功勞也只能混吃等死,商鞅觸動秦國貴族之根本,深為之恨,欲殺之而後快,孝公病逝之後,商鞅失去最大支柱。落得車裂而死之下場。但是,商鞅變法卻未曾停止,一直繼續下去,最終大秦強盛無匹。以一國之力掃平山東六國。
商鞅既死。按道理來說。他的改革措施將悉數被廢除,人亡政息,歷代改革大多落得這樣的下場。但是,商鞅變法卻一直堅持下去,無人動搖,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秦國百姓的支援和理解,並且商鞅變法中很多條例使得全國百姓成為獲利者,貴族勢強,但百姓人多。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商鞅死時,變法深入人心,大獲成功,貴族即使重新掌權,也沒有膽量觸動全國五百萬百姓之利益,更不用提大量透過二十級軍功制登上軍中實權之位的軍官虎視眈眈,百萬秦軍實際上的掌控者,就是那些透過二十級軍功制登上高位的中層軍官,他們毫無疑問是維護商鞅變法的。
如此就算貴族重新掌權,面對百萬秦軍的虎視眈眈,他們也沒有膽量和兵馬敢和百萬秦軍對抗,也沒有膽量和全國百姓翻臉,是以商鞅一人死,而全國皆以商鞅變法為信條,百姓支援,變法遂不可改。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變法,管仲相齊也是變法,韓國也有申不害變法,或成功,或失敗,但是可以找到的規律便是,成功者有全國百姓為後盾,無人可以撼動,而失敗者忽視百姓力量,忽視輿論力量,單槍匹馬與守舊之人爭鬥,除去當真實力雄厚,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方能勝利,若是餘者,焉能不敗?
商鞅變法最大的亮點不在於二十級軍功制,也不在於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編制戶口、“什伍連坐”,而是在於從一開始就深入人心,得到百姓的理解與支援,陛下應該也記得商鞅變法之前立木為信,以五十兩金換取了全國百姓的信任和支援,並且花費大量心思講解變法內容,讓百姓瞭解變法,接受變法,成為變法的最大受益群體。
再說漢武帝建元革新,主導者就是漢武帝自己,聯合身邊親信,欲圖進行改革,但是這些改革,天下百姓根本不知道,根本不瞭解,改革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被竇太后終結,改革者死的死貶的貶,他們一無所知,漢武帝忽視了百姓的力量,沒有吸取商鞅的成功經驗,就此失去主導權,非要等竇太后身亡之後才能掌權。
臣反思大唐自貞觀四年以來之變法,深深感到不妥,雖然大量變法革新內容得到百姓支援,但是朝廷並未向百姓解釋變法內容與具體措施,沒有得到百姓的理解與信任,此次瘟疫,看似天災,實為**,朝廷變法日新月異,而百姓依舊按照過往模式度日,如何改革,怎樣改革,他們一概不知,只知道接受,而不是理解與支援。
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環通商,與北邊蠻族通商,長安城成為中轉之城,大量商人貨物牛馬都在長安城聚集,所待時日不長,但是勝在人多,人牛馬都要吃要喝,也要排洩,也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遠遠超過以往長安本地百姓的產出,但是商人和牛馬走了,卻沒有把垃圾和糞尿一起帶走,而是留在了長安。
以往的做法已經無法適應這樣大的垃圾產出,以至於垃圾堆積如山,難以整理,冬日還好,天氣寒冷,不易**,而伴隨開春,氣候漸暖,垃圾開始**,臣這些日子視察長安一百零八坊,除去有功臣勳貴和東西兩市等二十坊意外,其餘八十八坊皆是垃圾堆積如山,氣味刺鼻難聞,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清理完畢。
人屍**會引發瘟疫,而物品**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