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是對的,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對的,他們都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官員的進步,有利於地方上的發展,一群年輕的學生官員在那些地方磨礪自己,很有利於將來朝堂上實幹官員的擴充,利於大唐的長遠發展。

皇帝就這樣拍板的,朝堂上的大佬們也是這樣認定的,你不想參加考試可以,想參加的人多得是,大唐別的不多,就人多,人一多,人才也就多,更別說現在很多的寒門子弟都可以讀上書學習知識,不用多少年,大唐的人才儲備會達到一個非常恐怖的程度,按照蘇寧之前定下的教育體系前景規劃來看,不用多少年,每一個大唐的道都會有一所代表性大學,和長安的大唐政法大學是一樣的性質。

每一個縣都有一所小學,每一個州都有一所中學,雖然道不是行政單位,但是這並不妨礙大唐以道為單位建設大學的計劃,把教育規範化,儘可能的免費教育,免費供應午餐等等,儘可能的減輕百姓的負擔,讓每一個適齡學子都可以讀書學習,開啟民智,等到那個時候,大唐將再也不用擔心沒有人才可以用了。

現在的科舉考試還是過渡階段的科舉考試,因為國民教育體系還沒有完整的建立起來,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還是書本的數量和教育資金的數量,這都限制了大唐普及教育的能力,這兩年大唐四面開戰,現在還有波斯方面的戰役處於相持階段,雖然不用大唐負擔費用,但是那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戰爭影響了大唐的教育建設和地方建設,戰爭結束之後,從戰爭中獲取的巨大利益就要全部投入到恢復建設中和教育建設中來,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就是一個訊號,一個大唐未來幾年間的施政目標從戰爭轉移到建設上的訊號,為此,整個大唐的人們都要做好準備。

科舉考試只是一個開始。

在李二陛下閱讀完整部《資治通鑑》的當天,也就是《隋卷》的最後一卷的時候,貞觀十四年三月初一,天氣涼爽的時候,大唐帝國改革後的第四次科舉考試正式開始,開考當天,李二陛下把蘇寧喊到了宮中,把整整一部《資治通鑑》還給了蘇寧。

“都讀完了,我已經把整部書都給讀完了,蘇寧,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總是覺得,你還有些東西沒有寫出來,對嗎?”李二陛下瞪著蘇寧看的眼神有些不善,蘇寧心裡面有些發毛,沒錯,的確是這樣,他的確寫了武德一朝和貞觀朝直到如今的全部事件,他甚至打算自己活到什麼時候就寫到什麼時候,只要不被人所知,怎麼寫都可以。

但是李二陛下的嗅覺太靈敏了,居然從自己在《隋卷》的最末尾處留下的一點點伏筆都給看出來了,隋之後,緊接著就是亂世和大唐崛起,這裡面少不了李建成和李淵閣下的身影,蘇寧不知道憑藉李二陛下如今的心胸和功績還有自戀程度能否接受蘇寧秉筆直書的《唐卷》前一冊半。

歷史上,就是李二陛下開啟了皇帝修改歷史事實的惡劣先河,褚遂良做起居郎的時候還可以扛住李二陛下的壓力,但是褚遂良的繼承者顯然不是什麼高義之士,李二陛下也因此深為史家所詬病。

這種時候,當然是要打馬虎眼兒的。

“今朝官不寫今朝史,除非陛下有所需要,臣就會寫,如果陛下不需要,臣當然會按照陛下的意思,什麼都不說。”蘇寧這樣說道。(未完待續。。)

九百一十七 張柬之闖門(上)

“娃娃,我不是都說了嗎?你才十五歲,大唐規定不到十八歲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你還要我說幾遍!不行就是不行!你……”負責科舉考試報名的工作人員看著眼前稚氣未脫的小娃娃相當的無奈。

“我虛歲十八了,為什麼不可以參加考試!我就是要參加考試!我也是大唐子民,我有大唐的身份證,我憑什麼不能參加考試!陛下不是說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嗎!難道僅僅只是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