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幫手”反戈一擊,並且出示了蘇我入鹿的頭顱。
蘇我蝦夷在極度的絕望中**而死,蘇我氏勢力覆滅,碰巧就在同一日,大唐海軍精銳一萬兵馬登陸倭島,從蘇我氏封地的關東平原處開始登陸,一路所向披靡,將蘇我氏封地徹底搗毀,蘇我氏族人男子被殺女子被擒,全部都被看管起來,蘇我氏勢力徹底覆滅,伴隨著倭國的覆滅,一起化為塵土。
嚴格來說,徵倭戰役至此結束,貞觀十一年五月二十八,倭國覆滅,倭王正式投降,被大唐軍隊將整個王族拘捕起來,第一批運回長安城,接著,秦瓊坐鎮倭國國都,開始進行倭國官員和貴族將軍們的轉移行動,按照投降之前約定的,這些貴族將軍和官員們除了自己的家臣和細軟之外什麼都不能帶走,全部留下來,然後集體前往大唐,安排新的住處給他們。
蘇定方率領一萬兵馬負責清掃周圍的一些山賊和不願投降的倭人,他們的反抗還是挺麻煩的,蘇寧帶著兩萬兵馬繼續前進,往如今的倭國還沒有控制的本州島其餘的三分之一地區和更北邊的如今的北海道地區發起進攻,那裡距離美洲大陸更近,更適合開發起來作為海船的中轉站,正好把那些倭國奴隸拿過來建設這裡。
一切都在慢慢的進行著,與此同時,六萬駐紮軍也基本到位,開始按照路線一個一個的接手被征伐軍所佔據的關卡和城鎮,隨後,已經在國內做好倭國領土上的州縣劃分,整個倭國的四個島嶼被劃為一個州,名為倭州,分為二十八縣,州刺史和二十八縣相關官員已經抵達,都是些精明強幹的官員,作為新開拓的領地,並不能讓剛剛透過科舉考試的人來做主官,一些其他的職位還是可以試試的。
倭這個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貶義,之所以使用這個字,是因為最早和倭國有過官方來往的王朝就是曹魏王朝,當時的魏明帝曹睿給倭國人起了這樣一個名字,本意是友好的人,從七世紀後期以後,倭國對外宣佈修正國名,日本二字遂開始使用,不過這個時空內,日本二字是不會成為他們的國名了,也不會再有這個國,倭州是永遠的代號。
貞觀十一年六月初七,倭州第一任刺史魏叔玉正式宣讀了李二陛下的聖旨,以秦瓊、蘇寧、蘇定方、薛仁貴等諸將功高,宣佈戰爭結束後儘快回長安接受封賞云云,具體怎麼說沒有明言,好生撫慰一番就是了。
貞觀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蘇寧率軍回師,時間有限,蘇寧只把北海道的沿海地區攻了下來,驅逐了土著,剩下的進攻任務就交給了率領常備守衛軍一萬人趕到的其他將軍,他自己率領軍隊回師抵達倭國國都,接受了李二陛下的聖旨,然後和此次東征諸將一起商議什麼時候回去的事宜。
魏叔玉就是魏徵的長子,作為政法大學第一期畢業生,參加科舉考試獲得了頭名,被授予吐蕃高原上寒州敬縣縣令之職,苦熬三年,熬出了政績,正巧此時倭國覆滅,倭州建立,李二陛下尋求年輕力壯精力充沛且有豐富經驗的刺史人選,魏叔玉從五十多個候選者中脫穎而出,據說魏徵很高興,為此還大醉了一場。
此番魏叔玉來此,不僅要擔任倭州建設之重任,還有倭州駐防軍六萬人的調兵之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可謂是職責重大,要防止倭人復叛,要防止官員貪汙瀆職等等,李二陛下看起來很看好魏叔玉。
東征諸將也齊聚一堂,商量著全功之後回師的事情,此番東征有陸軍有海軍,所以就商量著先以海軍運送陸軍抵達新羅高句麗故地,再來一次巡防以鞏固大唐軍隊的權威,檢視各地的建設和穩定程度等等,接著繞一個遠道,從來時去,回味一下一路打過來的艱辛。
至於海軍,則在運送陸軍抵達對岸陸地之後回到北海港口,有功之臣前往長安,其他的各回各自的港口,張亮的東海海軍也要回去港口待命,等到陸軍抵達之後,一起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