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傾軋、明爭暗鬥,私結朋黨。1722年10月康熙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後,覺得身體不適。13日病情惡化,當天夜裡69歲的康熙皇帝於北京西郊暢春園駕崩。隨即鑾輿載著康熙遺體,像日常皇帝出巡一樣,連夜送回北京城中大內乾清宮。

次日,由康熙帝臨終前的惟一“顧命大臣”、擔任衛戍京城與皇宮的步軍統領、國舅隆科多傳達康熙遺詔,命皇四子胤禎繼位。同時,皇宮內外採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諸王非傳令不得進”大內;關閉京城九門六天,等等。到11月20日,胤禎在太和殿登基,受百官朝賀,頒佈即位詔書,正式登上皇位寶座。次年改年號為雍正。雍正的突然即位,震動朝野。

關於雍正是如何登上皇帝寶座的,是清宮三大疑案之一,也是說法最多、最複雜的一個疑案。各種傳聞紛紛揚揚,時至今日,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關於雍正的繼位,有三種代表性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雍正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是繼位還是篡位?從胤登基以來,幾百年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據正史記載,胤禛是奉康熙遺詔登上帝位的。1722年末,康熙病情突然惡化,傳各位皇子入見。不久,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統領隆科多等人到了御榻旁,聽取了康熙的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一詔書出人意料,據說胤禛知道後也深感意外。

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七天後,皇四子胤禎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開始流傳,並引發篡位說與合法繼位說兩派的激烈爭論。

而在民間傳說中,更是廣泛流傳著多種版本的雍正篡位登基的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

一是“雍正改詔說”:在太子胤礽被廢以後,康熙特別寵愛十四子胤禵。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本來是想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當時胤禵正統帥西征,不在京城,於是權力很大的雍正就串通隆科多、年羹堯,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由“傳位十四子”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太后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負責康熙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戍兵權,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時只有他能接近康熙康熙病重時發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卻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皇子胤禎,即雍正。

關於“隆科多改詔說”還有另一版本: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後面取出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三是“雍正投毒說”:康熙病重時,胤禎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後就一命歸天了。也有人說是雍正氣死了康熙,密謀登上了王位。

四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這些傳說都把雍正描述成一個弒父逼母、改詔篡位、殘害兄弟的暴君,而在這些傳說中,最關鍵的就是雍正是篡位還是繼位。

在歷史學家看來,這些民間傳說大都屬於捕風捉影,沒有事實根據。比如,“傳位十四子”被改成“傳位於四子”是根本不會有這樣可能的,因為康熙詔書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而且漢文中的“於”字是一個繁體字“於”,要想改詔書,將“十”改成“於”沒那麼簡單,更何況還有滿文呢?而從儲存至今的康熙遺詔上可以看到,上面寫著的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