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3頁)
章節報錯
,血洗長平,馬踏邯鄲,終於在血雨腥風中得到了這塊令幾代秦王夢寐以求的晶瑩美玉。當他登基稱“始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時,為了顯示自己前無古人的至尊偉大,特的用和氏璧製作了“傳國玉璽”,並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璽的造型是螭龍盤踞,張牙舞爪。螭是神聖之物,虎是威猛之象,充分體現皇帝獨尊和無上權威。刻制這顆玉璽的是著名玉工孫壽,題寫璽文的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這方傳國璽自此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徵,得之者欣喜若狂,以為“天命在朕躬”,就洋洋得意地宣稱自己是名正言順的正宗皇帝;自稱皇帝而沒有得到它,就會自慚形穢,心裡發虛,甚至被認為是冒牌貨,充其量也只是“白板天子”。
而這方“傳國玉璽”還有另一面,那就是在創業者手裡,被視為得天命的神聖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孫那裡卻又無一例外地成了國亡身死的不祥之物。它的輾轉流傳,易手換主,甚至成了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標誌。後來,它的歸宿迷失在唐末五代烽火遍野的兵荒馬亂之中。此後,雖然它時隱時現,乍沉乍浮,引發了無數陰謀詭計,誘發了無數刀光劍影、血腥廝殺,演繹了無數狂歡與巨痛、驚險與神秘的傳奇,但都不能確認,其下落也最終成了千載懸案。
秦始皇刻傳國璽時本想使秦朝天下永世萬代傳下去,沒想到僅傳了兩代就壽終正寢了。秦末,劉邦先入咸陽,秦始皇的孫子子嬰不得不乖乖地捧璽跪於咸陽道上,獻給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劉邦稱帝后,號“漢傳國寶”。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病死,幼帝登基,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傳國璽,太后大罵來人,但被逼無奈,氣得將它擲於地,說:“你們兄弟逆悖天理,不會有好下場!”當王莽拿到傳國璽時,發現它被砸掉一角,連忙命玉匠用黃金鑲飾。新莽政權垮臺時,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到傳國璽,趕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傳國璽一度掛在赤眉義軍首領的頭頸上。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劉秀。因此東漢初年,傳國璽重回宮內。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矽攜帝出逃,玉璽失蹤。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在早晨時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傳西魏,後西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隋朝一統中國,傳國璽入了隋宮。公元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揚州江都,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璽,遂刻了幾方“受命寶”“定命寶”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突然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璽於是又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而最後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的皇帝就是李從珂。
後周太祖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