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本是一個善於獻媚、見機行事的貨色,見皇上這麼說,就故意裝出十分驚訝的神情,逢迎地說道:“臣恭喜陛下,此乃天下統一的預兆啊!”一句話把梁武帝的心裡說得美滋滋的。
說來真是湊巧,到了這一年的三月,還真有一個叫侯景的東魏大將派人前來接洽投降。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出身鎮兵,後因功漸升為鎮功曹使。東魏大丞相高歡生長於懷朔鎮,與侯景早就相識,兩人關係甚好。
北魏末年北方大亂,豪傑並起,侯景歸順爾朱榮,甚見信重。爾朱榮率軍鎮壓葛榮起義,侯景擔任先鋒,生擒義軍首領葛榮,以功擢升定州刺史,由此顯名。後來,高歡滅爾朱氏,侯景因與高歡有舊誼,又歸附高歡,任大丞相長史,仍兼定州刺史。
侯景身高不滿七尺,上長下短,廣額高顴,右腳患有足疾,是個跛子,弓馬非其所長。他雖然其貌不揚,卻頗有謀略,以機詐多變著稱。在東魏和西魏的征戰中,侯景屢建戰功,漸次進封為尚書右僕射、吏部尚書、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臺(河南道的最高行政長官),統兵十萬,專制河南(黃河以南地區)達十四年之久。是東魏實力最雄厚的外藩。
侯景為人陰險狡詐,桀驁不遜。在東魏闔朝文武中,他只佩服高歡。高敖曹、彭樂等人,都是東魏勇冠一時的名將,侯景卻把他們視如豬狗一般的無能之輩。他曾狂妄地說:“給我三萬人馬,我便能橫行天下,渡江縛取蕭衍老翁,猶如探囊取物!”他對高歡的兒子高澄也很輕視,曾私下對親信司馬子如說:“高王(指高歡)在時,我不敢存有什麼異心;倘若高王死了,我是不會再與鮮卑小兒共事的!”
高歡死後,高澄想奪他的兵權。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對他有戒心,在東西夾擊、走投無路的形勢下,他派行臺郎中丁和到江南向梁武帝接洽投降,要求梁武帝派兵增援。
梁武帝接到侯景的降表,馬上召叢集臣到朝廷商議。尚書僕射謝舉勸說道:“從前戰爭紛紛,費財擾民,實堪憂慮。近年來我朝與東魏講和,邊境安寧無事,百姓安居樂業。現在若接納東魏叛臣,恐怕又要挑起戰端,生靈便會再遭塗炭,臣以為不可!”梁武帝聽了,顯得很不高興。他生氣地說道:“機會難得,怎麼能膠柱鼓瑟,坐失良機呢?”
儘管梁武帝很不高興,但多數大臣都贊成謝舉的意見,勸梁武帝不要接納侯景。
正當梁武帝為群臣反對接納侯景煩惱之時,只見中書舍人朱異出班奏道:“侯景獻土來降,這是天意!天命不可違,違天不祥。況且陛下前些日子曾做過一個吉祥之夢,當時微臣便猜想是一統天下的預兆,如今果然應驗,為什麼不接納侯景呢?”
梁武帝見有人附和,轉怒為喜,大聲說道:“愛卿所言甚是。我國家固若金甌,毫不傷缺,如今侯景獻地來歸,本是巴望不得的事,理當接納。如果紛然不決,將來必定後悔!”
朱異又道:“天下有聖明的天子,才會東西降服,南北歸仰。現在侯景來降,是北方歸附的先兆,如果一開始就加以拒絕,誰還願意前來歸附?希望陛下聖心獨斷,不要以眾議為慮,不要再遲疑了。”於是,梁武帝不顧群臣反對,決心接納侯景,任命他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河北諸軍事,令丁和帶著飭令回去報告侯景。接著,梁武帝又派司州刺史羊鴉仁、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帶領三萬人馬奔赴懸觚,運送糧草接應侯景。
梁武帝的接納,使侯景在同東魏高澄的鬥爭中得到了一個庇護所,得到了一條退路。而梁朝本身則不僅一無所得,而且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因為,黃河以南的十三個州仍然為侯景管轄,但高澄攻打侯景時,梁朝卻沒有理由不給侯景以糧食、武器、兵力的支援。
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