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與長孫皇后有著很重要的關係。

634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公元636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后。”

在唐太宗的晚年,對他影響較大的是賢妃徐惠。徐惠十分聰明,能詩會畫,是當時著名的才女,聰名絕頂,博覽群書,還未成年就有了很大的名氣。徐惠入宮以後,雖然位列妃嬪,但對國家大事也是十分關心,經常和唐太宗談論國家大事,議論朝政,並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歡她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把她看作是長孫皇后一樣的人物,對她的見解也頗多接受。貞觀後期,由於唐太宗頻繁的發動戰爭,徭役和兵役的徵發空前嚴重,造成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公元648年,徐惠向唐太宗上疏進行勸諫,這篇上疏結構嚴謹,聲情並茂,論據充實,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的讚賞。

唐太宗死後,徐惠十分憂傷,不吃不喝,24歲就死了。由於她寫過桂花頌歌,併為老百姓做過好事,人們尊她為桂花神。

愛書法,著《帝範》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他精於弓馬,擅長詩書,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唐太宗以馬上取天下,在武力統一中原和邊疆的過程中,多得力於騎射戰術,因此對弓馬特別精通。從晉陽起兵到登基做皇帝,他的生涯幾乎是和弓馬伴在一起的,他所用的弓箭,比平常人用的要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他在指揮戰爭期間,每每乘駿馬持大弓,衝鋒陷陣。後來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嫻熟的騎射技術仍然不減當年。唐太宗嗜好弓馬,特別是對駿馬的嗜好以至成癖。昭陵六駿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馬成癖與他馳譽戰場的真實寫照。

唐太宗還擅長詩文和書法。他一生寫了不少詩文,後來被清朝人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中的就有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論、史論、詔勒之類,其中《帝範前後序》、《金鏡》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這些文章大多是用駢馬文體寫成,注重辭藻和排列講求對偶與用典,在形式上還有擺脫大朝以來的綺麗文風。但是,由於唐太宗是一代開國之君,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艱難的統治歷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較濃厚,開創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貞觀之風。

公元648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