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的功名,武舉人前五百名則有資格參加最後的軍考,軍考錄取五十人,透過軍考則獲得武進士稱號,同時升為鷹揚郎將,散官錄為正五品定遠將軍。
資格試很簡單,只有舉重和射箭兩項,舉重要求舉五十斤鐵棍走一里,而射箭是開八斗步弓,五十步外十射七中,舉重問題不大,絕大部分士子都能透過,但在射箭上卻意外地淘汰了近一半人,這主要是緊張造成士子射箭脫靶,沒有能做到十箭七中,大部分人都是十箭五中或者六中,在資格試慘被淘汰。
兵部試在兵部大校場內舉行,只有一項,那就是騎射,要求士子在一通鼓結束前奔出一百五十步,並要射出三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三箭兩中。
兵部試稍微寬容,每個參加考試計程車子都有兩次機會,以讓那些因緊張而發揮失常計程車子有一次補救機會。
不過如果第一次因緊張而發揮失常,即使透過第二次補救終於獲得武舉人功名,但他們還是沒有機會參加最後的軍試了,只有前五百名士子才有機會參加軍試,這就要求一氣呵成,而且成績要好,首先是沒有失誤,心理素質穩定,也就是一次性完成,其次是看奔完一百五十步的耗時長短,最後是看射靶命中率,憑這三個成績來進行排名,前五百名便可以參加軍試。
軍試是在城外大軍營內舉行,由兵部和軍機臺聯合進行考試,考試分為策論和兵器兩項,錄取前五十名為武進士。
天還沒有亮,五百名武舉人便在十座大帳內開始了第一項策論考試,這是文試,要求士子們在兩天內完成卷子答題。
每座大帳內燈火通明,大帳內十分安靜,只聽見筆頭在紙上沙沙作響,兩名監考官在大帳內來回踱步,監視著每一個士子的一舉一動。
這時,主考官兵部尚書李景陪同著身穿常服的張鉉走進了大營,李景一邊走一邊介紹道:“這次考生一共九千八百五十人,五千六百人透過了資格考,參加兵部考,最後兩千五百七十四人獲得了武舉人的功名,按照事先規定,可升官一級,最高升為鷹擊郎將,授遊擊將軍散官,排名最前面的五百人則參加今天的軍考,十人中能考中一人。”
“有沒有不識字而棄權的?”張鉉問道。
“還有有!”
李景很遺憾地說道:“有五十四人因不識字而棄權了,補了兩次才補足五百人。”
這時,張鉉走進了一頂大帳內,兩名監考官嚇得連忙躬身行禮,張鉉擺擺手,示意他們不要驚動考生,他直接在後面的監考席前坐下,展開了試卷,試卷一共有六道題,其中前面五道小題是軍隊常識題,比如斥候夜間探查注意事項,駐營規則,軍糧運輸,作戰鼓語和旗語,軍法處斬條例等等。
最後一道大題是張鉉親自出的題目,《試論當前攻奪太原城之策》,這個題目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目前周軍正在太原和唐軍對峙,雙方的兵力情況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只要稍微關心都會了解到,但需要考生了解幷州的局勢,比如唐軍是否會有援軍、唐軍的軍糧儲備等等。
這個題目張鉉是借鑑了羅士信當年在燕郡攻打燕城時採用的辦法,讓士兵們各抒己見,只是張鉉的題目更大,甚至要考慮到周唐兩國的戰爭實力,泛泛而談很容易,但真的要寫深寫透卻不是那麼容易了。
張鉉沉吟片刻,他也提起了筆,在最後一道大題下面寫了起來,他給主考官李景寫出了自己的攻城想法,張鉉在壽陽縣和大將們反覆推演,又在軍機臺和房玄齡詳細探討過,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標準答案,越接近這個答案,獲得的分數就越高。
。。。。。。。
就在中都參加軍試計程車子們奮筆疾書太原攻城方略之時,太原城外的十一萬大周帝國的軍隊已經部署到位,周軍是從東面和北面同時向太原出兵,所以兩支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