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願意走的一群。

還有另外的一類人,他們已經習慣了祖祖輩輩的軍旅生涯,很是多時候他們什麼也不會,爹是兵,兒子不要編制照樣就算兵。這就是種家軍的特點。所謂的上陣不離父子兵,其實這也算是種家軍有團結觀念的一種文化,是他們戰力的保證。

這些人他們不想退,但必須得退。高方平說了,往後的西軍必須走專業化、少而精的道路。不能無止境的吸空民力,然而進行低效的損耗死傷。那樣持續下去,西北遲早赤地千里,既沒有兵也沒有民。

高方平的石龍關戰役除了扭轉整個戰略主動權外,也全面革新了專業化叢集作戰理念,士氣素質和裝備重要性,遠高於大而臃腫的人數效應。加之高方平目下的威望很難抗拒,於是這些政策劉延慶和种師道答應配合推動。

條件是:以軍備換取他們的人轉民。

高方平那些牛逼的裝備答應優先供應他們西軍。是的种師道和劉延慶想那些裝備想瘋了,縱使要把他們的軍人退役不少、甚至許多軍官也要強制退役,但為了那些裝備誘惑,他們迫不及待的等著配合高方平改革整編。

除了兵部生產不出來的神臂弩外,當時在汴京和他們撕逼取得的默契是:普通軍備除了北1京駐泊司外,高方平不能染指。

但那樣的協議達成是在和平時期,現在高方平身在西北主持國戰且打贏了,仍舊是戰爭狀態,已經緊急生產出來的裝備、投資出來的生產線,當然必須有去處,於是優先給作戰的西軍也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此番總算是瞌睡遇到枕頭,要動別人的利益,就要有另外的利益作為交換。高方平用軍備,交換种師道劉延慶等人的軍隊改革權。

軍備只是种師道等上層將領的利益,卻不是那些需要被退役的中低階軍官和士兵的利益。那麼高方平對這些人的補償就是錢,輔以民政上的傾斜。

錢從哪來?

這就需要說到戰爭紅利。此番打掃戰場,從關七西門慶身上獲得利潤,那當然比高方平上報給戶部的多的多。張叔夜肯定知道這個貓膩,但對於一個北方帥臣,他高方平肯定需要一定的“自由挪動份額”,這是誰都可以理解的。就像那些相爺以往理解“西軍超編擾民”一樣。

所以這些錢來自於為國作戰的軍人,現在也需要花在他們身上。

本著在精不在多的原則,本著地方需要民力民生的原則,高方平喪心病狂制定了种師道部和劉延慶部退役七萬人的決定。

是的不但不能獲得兵源補充,還大刀闊斧的砍編制。

在戰爭初期,經過了這三年多的休養生息後,种師道部號稱十七萬,劉延慶部也是十七萬多。合起來近三十五萬眾,但打仗打到了現在,种師道部還好些,劉延慶部戰損很嚴重,超過三層,死傷五萬多。只留十二萬。而种師道部餘留十五眾。

現在秦鳳軍系與永興軍系合起二十七眾。而高方平的政策是去糟粕留精銳,砍掉七萬。

七萬人中有軍官,有傷殘的,有半大孩子,有願意走的,有不願意走的,有貪汙的,也有兵痞流氓,什麼人都有。

不論他們是什麼情況,都在高方平种師道劉延慶等三巨頭的推動下,一起強勢退役。為此,高方平從戰爭紅利中撥款九十五萬貫補償他們。

九十多萬貫的經費使用原則是:軍官多些,傷殘的多些,具體細則由他們配合各處父母官實行。

錢不多,但暫時只能這樣。他們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高方平的誠意。要算平均的話一人十貫多些,購買力相當於後世的一萬塊。這遠遠不夠補償,但這個時代高方平能做到這樣,對於大頭兵也算是意外之喜。

“我再一次強調,在場的諸位都要聽清楚。”

大型會議上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