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三加一。前三位,乃琰妹、李清照和卓文君。第四位有爭議,分別是上官婉兒和班昭。”
“班昭吾知,”蔡邕道,“人稱曹大家。家學淵源,尤擅文采。承其兄班固遺志,完成《漢書》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東觀續史,賦頌並嫻。另外還著有《女誡》。如此才女,排第四竟有爭議,那李清照、卓文君和上官婉兒豈非更勝一籌。卻為何不見經載?”
“這個……”田潤髮覺自己漏餡了,忙道,“潤愚頓,潤也不知。”蔡邕道:“那麼,澤坤是從那兒看來或聽來的呢?老夫相信,澤坤定不會信口雌黃。”
田潤猛吸一口長氣,道:“伯父,看我倆都說哪兒去了。不是在說子龍嘛。相信我,我知子龍,猶如我知琰妹。琰妹的命,原本是讓聞者傷心、聽者掉淚的傷心命。今後不會了。我相信琰妹一生都會快快樂樂的。我就說這些。伯父也不要追問了。”
……
趙雲的到來,帶來了袁紹與劉備相拒磐河的訊息。以郭嘉之能,豈願坐失良機。當即會同關羽、張遼商議。隨即。麾下兩千士兵解甲。從指定的五條路徑,分別混進鄴城。
此時的鄴城,就跟毛城的縣城類似。就衙役百人,巡城兵丁兩百人。城中主事者,乃辛評和審配。大將顏良、文丑均在城中,但卻養傷在床。
不日,田蘭登上點將臺,號令三軍,齊赴冀州州治所在地鄴城。兩萬大軍一到,鄴城盡入囊中。辛評、審配、顏良、文丑均成俘虜。
由於鄴城與毛城的距離遠於鄴城與磐河的距離,四名俘虜沒有押回毛城。而是就地看守。田蘭這個名譽元帥什麼都不懂,就領了看守俘虜的任務。郭嘉留下三千士兵給田蘭。吩咐其中兩千士兵用於守城。然後率剩下的一萬七千士兵趕赴磐河。
到了一個名叫信安的小地方。當時天色已晚,郭嘉吩咐安營紮寨。隨即將關羽、張遼找來,會商軍情。
郭嘉道:“東線這邊,原本由雲長掛帥。只因田蘭介入,這才權移軍師。今田蘭不在,可仍由雲長做主。”關羽道:“不可。將軍讓奉孝做主,奉孝就不可推卸。”張遼道:“二位也別推了。都怪籃子……別提這個了。如今就我等三人,儘可精城團結,各抒己見,共同決議大軍行止。”
“文遠所言甚是,”郭嘉道,“那我就僭越了。我想,在決定我軍行止之前,我們先把自己當作袁紹,看看袁紹軍會怎麼行動。”關羽道:“不錯,知己知彼,方百戰百勝也。”
……
張遼道:“若我是袁紹,聽聞鄴城失守,必定回援。這是因為,據袁紹所知,毛城有兵不多。而鄴城被俘者中,又有顏良、文丑在內。”關羽也表示同意。關羽說道:“袁紹按兵不動是不可能的。多半會主動與劉備請和,然後回師。回師的目標,原本有兩處。一是鄴城,一是毛城。但因為袁紹對毛城所知不多,不知道攻毛城是否能引出鄴城的守軍;而且鄴城又正好卡在前往毛城的路上,故此袁紹只能是回軍鄴城。”
郭嘉道:“你們看,那袁紹向劉備請和,劉備能答應嗎?”關羽道:“這可說不準了。照理說,兩方交戰曠日持久,應該均有退意。但愈是要退,便愈是示敵以不退。表面上看,劉備為平分冀州而來,假設袁紹委曲求全,答應割讓城池,劉備便能罷兵。但經過雙方交戰。劉備肯定清楚地知道了,只要袁紹兵力尚在,割讓的城池,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奪回。故劉備將看重滅減袁紹之兵力,而輕視割讓之城池。”
張遼道:“袁紹若是求和,似乎也只能是允諾割讓城池了。就算袁紹真像我們將軍那樣願意裁軍,劉備也必不肯信。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