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其他人也躍躍欲試的很想打,但有老朱在,屆時執行家法自然要由這位老祖宗說了算。

“好了,安靜。”

季伯鷹淡淡開口。

“認真聽,繼續回到我們的主題。”

“一個王朝的覆滅,歸根結底的原因有很多。”

“秦、漢、晉、唐、宋。”

“但是不論這些大一統王朝最終覆滅的導火索是什麼,其中主要因素都絕對繞不過一點,那就是王朝末年的國家財政崩潰。”

“正所謂,興於財盛,亡於財衰。”

季伯鷹掃過眾人。

“我來問你們,秦何以強大,又何以敗亡?”

片刻沉默之後,朱標率先開了口。

“秦盛於商君之法,亡於苛政苦役。”

這個答案,其他皇帝儲君們都是認可的點了點頭,不僅是因為朱標洪武老二的身份,而是確實答的沒毛病,因為書本上就是這樣教的。

季伯鷹壓了壓手,示意朱標坐下。

“太表面了。”

“所謂商君變法,核心在於三點。”

“一、擴大稅基,以‘廢井田,開阡陌’的土地私有制來激發百姓種地積極性,增加糧食產量;”

二、打擊貴族,以軍爵制快速瓦解舊貴族,向百姓直接徵稅,防止稅收被貴族截留,這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三、實施國營政策,國家控制自然資源和物資買賣,賺取高額收益。

如此變法之後,稅收源源不斷地送往國庫,十年時間秦之財政收入增加二十倍,秦這才有了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本錢。”

說完,季伯鷹掃了眼老朱等人,都是眼神一亮,哪怕是宣德朱瞻基都精神起來了,他們還從未聽過從財政角度來剖析秦王朝,這等深層次的解析。

“而秦之敗。”

“秦滅六國,用的是以戰養戰的財政國略,每一次大規模軍事打擊,都是傾國財力的投入,透過對佔領地徵稅和掠奪官府財富,維持帝國財政平衡,保證軍隊後勤。”

“而滅六國之後,又繼而先後發動五十萬大軍,耗時五年平定南越,又以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收付河套。”

“到了這裡,問題就來了。”

問題?

皇帝們都是皺起了眉頭,這有什麼問題?

對於秦皇的武略,哪怕是老朱棣這等為大明開疆擴土翻了倍的一代雄主都自愧弗如。

“南越、河套與六國之富庶不同,能用來納稅的人口與土地太少,根本彌補不了戰爭支出,也就無法保證財政平衡,再加上一統天下後國內官僚數量短時間驟增以及數百萬的勞工苦役,財政就此開始失衡,而一旦失衡,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了加稅這條道路,單單農業稅很快就加到了恐怖的七成,天下苦秦久矣,官逼民反,稅基越來越低,惡性迴圈之下,財政失衡越來越嚴重,最終帝國轟然倒塌。”

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

這就像一家正在快速擴張的公司,看似賺很多,但實際上賺的轉手就花出去,突然資金鍊斷裂,那唯一剩下的就是去銀行貸款,而當貸款貸到銀行看見伱都關門放狗的時候,也就到了該倒閉的時候了。

老朱等人,聽得心驚肉顫。

季伯鷹望著諸位天子儲君的驚訝之色,嘴角微揚。

“所以。”

“這一堂課我要教你們的,只有兩個字。”

抬手拿起憐香呈上的鬥筆,在這“財政”後面又寫下了兩個字。

“搞錢”。

二字一出,諸位皇帝的眼神都亮了。

並不只是普通人喜歡錢,皇帝更喜歡。

於老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