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後,由禮部官員引至立位等候。欽天監官報時後,禮部尚書、侍郎至乾清門,請皇帝御殿。午門鳴鐘鼓,皇帝具禮服乘輿出宮,先到中和殿升座。此時,侍班、導從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禮畢,侍班各官先就位。辰時(8時左右),皇帝在中和韶樂聲中升太和殿寶座。升座後,樂止,階下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丹陛大樂奏樂,王公百官從立位至拜位序立。贊跪,皆跪。樂止,宣表官捧表至太和殿簷下正中跪,大學士2人左右跪,展表宣讀簡短賀詞,進表於案。退,丹陛大樂復作。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復原位立。外國陪臣另行三跪九叩禮,復原位立。樂止,皇帝賜群臣及外國陪臣坐。王公由左右門進入太和殿坐,其餘百官就立位坐,跪行一叩禮。進皇帝茶,皇帝賜群臣茶坐飲畢,行一叩禮。階下三鳴鞭,皇帝在中和韶樂中降座,百官按次序退下。

第九,太和殿筵宴。太和殿筵宴是清宮最高規格的最盛大的宴會,元旦等重大節日舉行。殿內寶座前設皇帝御宴所用桌子。殿內設前引大臣、後扈大臣、內外王公、額駙以及一二品大臣等人的宴桌共105張。太和殿前簷下東西兩側,陳設理藩院尚書、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及中和韶樂、中和清樂。太和殿前丹陛上御道正中,張黃幕,內設反坫(放酒具),丹陛上設宴桌43張,為二品以上的世爵、侍衛、內務府大臣及帶慶隆舞大臣用。三臺下丹墀左右設皇帝的法駕鹵簿,鹵簿旁東西各設8個藍布幕棚,棚下設三品以下官員的宴桌。外國使臣的宴桌設於西班之末。太和門內簷下、東西兩側設丹陛大樂及丹陛清樂。筵日,王公大臣穿朝服,按朝班排立。至吉時,禮部堂官奏請皇帝禮服御殿。午門上鐘鼓齊鳴,太和殿前簷下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樂止。院內階下三鳴鞭,王公大臣各入本位,向皇帝行一叩禮,就座後,大宴開始:先進茶,丹陛清樂奏《海宇昇平日之章》;進酒,丹陛清樂奏《玉殿雲開之章》;進饌,中和清樂奏《永珍清寧之章》;然後進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及喜起舞。舞畢,笳吹,奏蒙古樂曲,接著,進各族樂舞及雜技百戲。最後,丹陛大樂作,群臣行一跪三叩禮,中和韶樂作,皇帝還宮,眾人退出,宴會結束。

席上,除用四等滿席外,還有饌筵。饌筵主要是由宗室入八分公以上爵位者所進獻。乾隆三年(1738年)元旦太和殿筵宴,用饌筵210席,用羊100只,酒100瓶。親王12人各進8席,郡王8人各進5席(均羊3只、酒3瓶),貝勒6人各進3席,貝子2人各進2席(均羊2只、酒2瓶),入八分公15人各進1席(均羊1只、酒1瓶),共進饌筵173席,羊91只,酒91瓶;又由光祿寺均備饌37席,酒9瓶;由兩翼稅務增備羊9只,以合命前數(《故宮辭典》)。

第十,內廷慶賀。皇帝元旦前朝大禮後,皇帝率王公、群臣到慈寧宮行禮。內廷等位在乾清宮向皇帝行慶賀禮。當日,在乾清宮前簷下設中和韶樂,在乾清門內設丹陛大樂。宮殿監奏請皇后率領皇貴妃、貴妃、妃、嬪等位身著禮服,會集於乾清宮東、西暖閣。當皇上回到乾清宮時,起奏中和韶樂。皇上升座畢,樂止。宮門垂簾,宮殿監引皇后率皇貴妃、貴妃、妃、嬪等位各依次在皇帝位前就拜,行六福三跪三叩之禮。同時奏丹陛大樂。禮畢,樂止,皇后等退。升簾,宮殿監再引皇子等在殿外丹陛上行三跪九叩禮。與此同時,東西丹墀下,宮殿監率各宮首領太監隨皇子行禮。禮畢,皇帝起座還宮。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