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相比起天狼星人的反物質發動機,反而是他們的反物質收集裝置對人類更有意義。

我們在前文中說過,反物質的來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銀河系中心的反物質雲:2008年,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發現了一朵龐大但稀薄的反物質雲,它發出伽馬射線,並似乎尾隨某顆散發x射線的恆星。

這表明反物質並非均勻分佈在宇宙中,而是可能存在於特定的區域。

恆星和黑洞周圍:一些科學家認為,恆星和黑洞可能是反物質的重要來源。

當恆星周圍的氣體脫離恆星並被黑洞“吞噬”時,這個高能過程可能產生反物質。

此外,黑洞的強大引力也可能將附近的物質壓縮成反物質。

宇宙射線中的反物質:天文學家還透過研究每時每刻轟擊地球大氣層的宇宙射線來尋找反物質。

這些射線中可能包含反物質粒子,儘管目前尚未發現大量的原始反物質潛伏在太空某處。

自然界中的放射性衰變:自然界中的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如鉀-40)在衰變過程中會釋放出正電子(即反電子)。雖然這些正電子不能代表原始反物質,但它們的存在證明了反物質粒子確實存在於自然界中。

實驗室製造:除了自然界中的反物質外,科學家們還可以在實驗室中透過高能物理實驗製造出少量的反物質。

然而,這些反物質通常只能存在極短的時間,然後就會與物質發生湮滅反應。

人聯科學院在以前就曾經設想製造一張足夠大的“電磁網”去銀河系中心的反物質雲捕捉反物質。

或者製造一個戴森球把太陽套上,來捕捉反物質。

但是這兩種方式對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還都是天方夜譚。

不過當黃旦旦俘虜了天狼星人的飛船之後,這件事就變成了現實。

事實上,天狼星人的反物質燃料也不是工業製造出來的,而是透過一種“反電子引力場”裝置來捕捉宇宙中的反物質。

所謂“反電子引力場”可以看作是一塊吸引力超級巨大的“磁鐵”,它的主要功用就是吸附宇宙中的“反電子”(也就是帶正電荷的電子)。

天狼星人捕獲“反電子”的原理就是利用了電子俘獲原理。

所謂電子俘獲,就是原子核從其內層軌道(通常是k層或l層)上吸取一個電子,與一個質子結合變成一箇中子,同時釋放出一箇中微子。

這個過程屬於β衰變的一種,有時也被稱為逆β衰變。

由於一個質子變成了一箇中子,原子核的中子數增加1,質子數目減少1,但原子的質量數不變。

這種變化導致原子序數減1,因此原子核捕獲電子後會轉變成另一種元素。

不過天狼星人為了捕獲“反電子”,所以他們使用的原子核來源於人類一直心心念唸的“暗物質”。

眾所周知,暗物質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

在天體粒子物理學和高能粒子物理,暗物質好似在宇宙中縱橫交錯編織了一張巨大而看不見的網,被認為是促成星系、恆星和行星產生的原因,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

雖然尚不能確定其在宇宙物質總量中所佔的比例,但這個數字應大於80。

因此在天文學和物理學家眼中,對暗物質的認識每前進一小步,都意味著對宇宙未知領域探索邁出一大步。

暗物質是天體粒子物理的物理概念是粒子組織宇宙物質的宏觀。

暗物質它的微觀概念是粒子的高能粒子物理的能效微觀探索。

暗物質是暗物質粒子的存在,暗物質由暗物質粒子的幾何倍率組成暗物質能動。

暗物質粒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