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量子通訊其實包含兩層含義:量子金鑰分配和量子隱形傳態。

量子金鑰分配可以建立安全的通訊密碼,透過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實現點對點方式的安全經典通訊。

具體做法是用弱相干光源發射光子,因為弱相干光源弱到一定程度,光子是一個一個往外蹦的,以此代替單光子源。

把一個資訊編碼在一個光子上,一個光子有著不同的量子態,代表著0和1,把光子透過光纖發射過去,接收方接到金鑰後進行解碼。

本質上說,量子金鑰分配其實依舊依託於光纖通訊,而單光子具有不可分割性是量子密碼安全性的物理基礎,因而量子金鑰分配並非顛覆經典通訊,更像是給經典通訊增加了一把量子密碼鎖。

現有的量子金鑰分發技術可以實現實驗室狀態下200公里以上的量子通訊,再輔以光開關等技術,還可以實現量子金鑰分發網路。

目前,開始產業化的就是量子金鑰分配,而不是量子隱形傳態,比如之前提到的北京到上海的2000公里量子通訊幹線,以及滬杭量子通訊幹線,陸家嘴量子通訊金融網等。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基於量子糾纏態的分發與量子聯合測量(量子糾纏是指兩個量子態具有相干性或處於關聯狀態,量子糾纏態分發是指製備糾纏粒子對,將不同的粒子對發往不同的地方),在經典通訊的輔助下實現量子態的空間轉移而又不移動量子態的物理載體。

2016年2月,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搭建了6光子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糾纏實驗平臺,實現了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的同時傳輸,在量子隱形傳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人類主攻量子通訊技術的有潘建偉院士帶領的團隊和郭光燦院士帶領的團隊,兩個團隊在研究量子通訊方面呈現你追我趕的架勢:

潘建偉院士在實現實驗室狀態下200公里的量子金鑰分配;

郭光燦院士實現了實驗室狀態下260公里的量子金鑰分配;

在2015年2月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龍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但是不管量子金鑰分配和量子隱形傳態都只能算是資訊加密技術,並沒有蘊含超距糾纏效應,也就是說並無法實現超距通訊。

目前,限制量子通訊技術的關鍵難點就是我們無法對單個光子進行精確操控。

如果能對單個光子進行精確操控,那麼只要能夠對另一顆糾纏態的量子進行觀測,就可以實現超距通訊。

所以現在人聯科學院要攻克的難題其實只有一個——對單個光子實現精準操控。

這在以前是非常難得,但是自從有了“星辰”之後卻成為了並非不可攻克的難題。

因為人工智慧的算力足以支撐對單個光子的精準操控。

所以在超距量子通訊專案立項半年之後,人類就實現了從月球到地球的超距即時通訊。

其實算起來還是靠的人家龍族的超級生物計算機,但是成功了就是成功了,老祖宗的東西給子孫後代用天經地義。

現在好了,有了超距即時通訊技術,那麼至少在通訊技術這個方面人類超越了比鄰星人,在面對比鄰星人的時候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了。

另外就是有了超距即時通訊技術,那麼不管是人類發射的無人探空飛行器也好,還是人類已經開啟的天宮計劃也好,都等於解決了最大的障礙。

人類終於不用為通訊延遲而苦惱了。

於是人類的太陽系行星探索計劃提上了日程。

首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