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學源的字書,也是流傳最廣的中文必借工具書。同樣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幾乎包含了華夏民族流傳至漢時的所有文字,而且,其解釋詳盡,怕是後書的什麼《XX大字典》都沒法子比,要知道,這可是許慎,憑一已之力編撰而成的,學術界,更是流傳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
如果能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採用漢語拼音,來對漢字進行拼讀,讓全大唐人都能使用相同的語言,可以想見,那將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場景?
第980章 《唐韻》
的話,在大唐的政府機構裡是大有市場的,畢竟如今們不怕吸收外國的東西,有好的東西就歡迎。只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就像大唐的樂器琵琶,這原本就是胡人的樂器,還有胡凳等物,大唐的政府和百姓,普遍都採取一種平和而博大的胸懷去包容萬物,有用的,拿來便用,不需要的,則也不會一棒子打死,而是用一種理智的目光去審視和觀察。
再說了,本公子只是提出了一個理念,大唐從來不缺人材,更不缺傑出人材,我只不過把我的方法一說,《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著的中國第一部韻書。裡邊就提出了聲調的概念,而我這裡,就進行了簡化,直接採用四個聲調符號來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先把基調給定下,然後,由這些大唐精英們集思廣義,歸納和簡化出一種簡便,而又能易學易懂的聲母和韻母來進行組合,得到完整的漢字讀音。
說起來很簡單,嗯,本來就是,若是漢語拼音要搞的太複雜了,那還不如直接教他們漢字讀音。不過,即使我只提供了基本的概念,至於那些聲韻母,自然是由大唐的那些語言學家去負責,咱可管不完那麼多的小事。
不過,得到了我的提點,光是這四個聲調符號,就極大的解決了很多古代語言學家最頭痛的校音問題,而我提出地聲母和韻母組合起來拼讀漢字的理念。更是讓他們看到了一條關於整合大唐各地口音的問題。
因為《切韻》此書採用的是以漢字計音,又稱為韻目,如平聲的“東、冬、鍾、江”,上聲的“送、宋、用、絳”等。共五卷,收一萬五千餘字萬字。共分一百九十三韻:平聲五十四韻,上聲五十一韻,去聲五十六韻,入聲三十二韻。
----------
唐代武德初年便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至貞觀二十三年。已計收字二萬一千餘個。註文共十三萬餘字。而且,這個韻目是越計越多,至少本公子當初在弘文館裡邊瞅見這本朝庭作為官方教習書的時候,腦袋昏作一團,到了目前,業已增為了二百零六韻,如此之多的韻目。別說是旁人,就算是本公子這樣精通世界各種學說,精通幾門語言……
嗯,自誇得有些過了,可好歹咱認得英語,聽過德語,見過法語,瞅過俄語。還在倭國特產片裡見識過倭語。雖然不精通,好歹也比現代地語言學大師們要牛上一點。可就是本公子這樣地大學者也瞅得頭皮發麻。想想普通人,誰能學得會。太過複雜地東西,自然就難以讓人學會,所以,需要革新。
而我的提議,以簡便的符號“”“ˊ”“”“ˋ”來替代了標註聲調的漢字,另外,同樣提出了分割韻音,提出了聲母、韻母的概念,在韻母裡,我還將其折分為單韻母、複韻母、前鼻韻母、後鼻韻母。這樣一來,那二百來個韻目,可以簡化到極至。另外,我提出了兩套方案,一套呢,就是按照拉丁文字母來進行聲母和韻母的分割,對於這玩意我自然是輕車熟路,畢竟咱小學六年,混的全是這玩意兒。
提筆就在這群朝庭重臣地跟前把二十三個聲母和二十四個韻母全都寫了出來,當然,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套方案,因為,雖然大唐奉行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