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馬可能能夠沿著崎嶇難行的山路穿山而過,但是大隊人馬,可能性卻是極小。極小,並不是不可能,但是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主帥,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都會選擇硬碰守口堡而不是去翻越群山。

幾十裡的山路,有可能就得走上幾天甚至是十幾天,人員的傷亡尚是小事,最重要的乃是會導致貽誤整個戰局。

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一些。

葫蘆峪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山口,口小肚子大,裡面還是很寬敞的,最寬的所在,足有二三百丈的寬度,但是在守口堡所在的那葫蘆口處,卻是陡然間收緊了,只有不到一百丈的寬度。

這裡並不是極其險要的那種所在,相對於真正的天險來說,口子太寬了一些,兩側的山脈也太緩了一些,這一點,從建在平地上的那一段高峻的城牆就能看出來。這裡雖然也足稱要衝,但真要是下死力氣,再加上守軍的懈怠和無能,總歸是能打下來的。

所以當初俺答汗部也選擇了從此地入寇。

城堡的城牆足有三丈五尺高,也就是十多米,很高,也很厚,內裡用夯土夯實,外面包著厚厚的大青磚。從隆慶六年到現在,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當初大明朝國力還算是強盛,整個官僚體系也沒有爛透,還是有人認真做事的。作為同一批包磚的邊堡,這裡的工程質量顯然是很不錯,城牆高大巍峨,看上去牢不可摧。

堡牆堵住了整個葫蘆口,但是在葫蘆口的東側,靠著東山腳下,一條河流自北蜿蜒而來。河流已經封凍,看不出水量大小,但是能看得出來,並不算是多寬,大約只有十來丈左右。河流自北向南而來,在東邊堡牆下面,專門開的有水道,讓河流透過。

這條河,名曰雁門水,在後世,又被成為黑水河,往南最終注入永定河。

由於雁門水沿途土質為大部分都是黑色,因此金代又將此地稱為墨谷,這也是墨谷口的由來。

有山有水,這裡卻是一片荒涼。

經過這幾百年來邊軍及其家眷們不間斷的砍伐,周圍山上的樹木差不多大半都被砍光了,再加上這些年又是連年大旱,樹木也不長,因此一眼望去,都是一片光禿禿的黃。地上大片大片的都是荒草,倒是長得非常茂密。偶爾才有零星一些在見不到陽光的山陰處留下來的年前的積雪,點綴出零零點點的白色。

灰黃色的山,灰黃色的荒原,似乎連天空都是灰黃色。

莽莽群山,茫茫荒原,蒼茫大地。

一眼望去,只是了無生機,沉鬱悲涼。

這山水之間的守口堡,也是一樣的了無生氣。

在葫蘆峪和靠著堡牆不遠處的口外位置,倒是能看出來有不少開墾出來的耕地模樣,這裡靠著雁門水,若是用心耕作開墾,怕是產量還是很不錯的。但仔細看看那耕地中早就已經淤塞住的引水渠,就知道這個想法有些過於樂觀了。

今天風很大,幾乎讓人站不住腳,也很冷,打在臉上就跟要把肉給一刀一刀的片下來一樣。大風捲起沙塵,走石飛沙,打在臉上身上就是一陣生疼。

城頭上看不見幾個守軍,想來是這大冷的天,也沒人願意出來受罪。到了這個年代,大明武備鬆弛到了極點,軍紀軍法也是越來越無法執行下去,兵變時有發生。因此各路將官對下面計程車兵,管的也鬆寬了不少。

只在城樓的東西兩邊各自插了一面大旗,在風中被颳得獵獵作響,若是仔細看的話,還能瞧見上面已經有些破損了。

這裡很安靜,只有寒風呼嘯帶來的淒厲聲音。

貧窮,荒涼。

其實這裡,也曾經商賈如雲,繁華富盛,也曾經兵家必爭,舉足輕重。

守口堡,曾經是中原和蒙古互市的一個重要關口,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口子。實際上,從陽和口改為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