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言不諱地說道:“臣聽說了太子鄂王光王夤夜入宮,潛為逆謀,已經為陛下廢黜之事。”
“當初你為中書舍人的時候,朕曾經夤夜召你入宮,令你草擬廢太子的詔書,可最終卻收回成命。如今朕只問你,若是當初你從命奉詔,可還有此次之事?”
李隆基倏然一按扶手,一雙眼睛死死盯著杜士儀,哪有這些天常常流露出的失神之色?
第884章 諫君寬仁,名士風流
如果高力士沒說那一夜的真實經過,杜士儀興許還會仔細思量,但既然知道了,他對李隆基的心情已經有了一番猜測。
身為坐在帝位上已經快三十年的天子,人人稱頌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齊名,左一個明君又一個英主的恭維,李隆基早已飄飄然自以為千古聖君,如今卻淪落到險些束手待斃的地步。恐怕在這位天子的心裡,一想到自己萬一中招,即便不死,到時候什麼都無力自主,大權不是旁落太子,就是旁落惠妃,怎能咽得下這口氣?
而且,李瑛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決斷,恐怕更讓漸漸年邁的天子感到恐慌了——如果李瑛因此得到人望,日後不甘心再雌伏了怎麼辦?至於身在深宮的武惠妃,究竟如何,外臣更是無從得知。
於是,面對這麼一個問題,杜士儀想都不想地答道:“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
“哦?”
即便李隆基的眼神中,依舊透露出幾分兇狠,杜士儀仍然從容不迫地繼續說道:“自古以來,明主立太子,素來精心擇選大臣加以教導,甚至言傳身教,只為明主之後再有明主,縱有小過,也只是懲前毖後,未曾聞聽因人陷害儲君,便將錯就錯廢黜儲君的。臣所諫乃是當時,不願陛下背上廢太子之不明。至於此次,臣不知道三位皇子究竟有何等異謀,但身為皇子,若有不忠不孝可昭告天下及宗廟,廢黜與否,自是唯陛下一言決之。”
李隆基只覺得被噎得心裡堵得慌。李瑛李瑤李琚若有不忠不孝,可昭告天下及宗廟,他為何還連日心神不寧?就連至今還被裡三層外三層官軍守著的武惠妃,他也至今沒有去見過一次。他甚至連痛斥質問這位自己愛妃的興致都沒有,壽王請見也一概擋在外頭。
而看到李隆基不說話,杜士儀暗自冷笑了一聲,這才再次欠身問道:“大唐自太宗皇帝以來,廢太子並不少見,臣斗膽請問陛下,今三位皇子廢為庶人,將安置何處?”
這個問題一下子激起了李隆基的強烈反應。他抬起頭來盯著杜士儀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問道:“你此言何意?”
“則天皇后在世時,曾經廢章懷太子後,又將其賜死;中宗皇帝時,節慜太子兵變被殺;而如太宗皇帝廢承乾,高宗皇帝廢太子忠,皆是安置別處,於朝野看來,高下立判。陛下創開元盛世,為天下明主,寬仁孝義天下皆知,臣知陛下如今之痛心疾首,正如同太宗皇帝放逐承乾一般,所以希望陛下稍加寬仁,如此也不必將來日夜心傷愛子。”
李瑛李瑤和李琚昔日也許是李隆基的愛子,但這些年來早已寵疏愛薄,可杜士儀所言卻絕非單單的諷刺。李隆基敏銳地聽出其中言下之意,不禁若有所思地沉吟了起來。他廢太子和鄂王光王的藉口看似冠冕堂皇,可自己卻知道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要將這一切都全數掩蓋,那麼,賜死了那三個兒子就能一勞永逸。可正如同杜士儀所說,他心心念念都想成為可媲美太宗的明君,可太宗對罪證確鑿的承乾都是廢而不殺,他如果殺了李瑛三人……
日夜心傷倒是未必,可那總是梗在他心裡的一根刺!
“此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