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集《寇準傳:故事新編》(第1/5頁)
章節報錯
第一集:年少鋒芒
在北宋初期的華州下邽,一個聰慧過人的少年正在成長,他便是寇準。寇準自幼家境殷實,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寇湘是一位飽學之士,寇準自幼便在父親的薰陶下,對經史子集有著濃厚的興趣。
寇準年僅七歲時,便展現出了驚人的才學。有一天,父親在家中宴請賓客,賓客們都是當地的文人雅士。酒過三巡,眾人詩興大發,開始吟詩作對。寇準的父親也想讓兒子在眾人面前展示一下,便出了一個上聯:“水底月為天上月。”小小的寇準沒有絲毫的怯場,他略一思索,便朗朗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此對一出,滿座皆驚。賓客們紛紛稱讚寇準是神童,日後必成大器。
隨著年齡的增長,寇準的志向愈發遠大。他不甘心只做一個在華州小有名氣的文人,他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華。於是,寇準決定離開家鄉,前往京城汴梁參加科舉考試。
在前往汴梁的途中,寇準見識到了民間的疾苦。由於連年的戰爭和賦稅的繁重,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衣不蔽體。寇準心中暗暗發誓,如果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為官,一定要為百姓謀福祉,減輕他們的痛苦。
終於,寇準到達了汴梁。他報名參加了科舉考試,在考場上,寇準文思泉湧。他的文章觀點新穎,文筆犀利,很快便引起了考官們的注意。科舉放榜之日,寇準果然高中進士。當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金榜之上時,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他知道,自己的仕途生涯即將開啟,而他將帶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北宋的官場中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初入官場的寇準被任命為巴東知縣。巴東是一個偏遠的小縣,經濟落後,百姓貧困。寇準一到巴東,便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生活狀況。他發現,巴東的賦稅制度極為混亂,貪官汙吏橫行,百姓們苦不堪言。寇準決定從整頓賦稅制度入手,他親自核查田畝,重新制定了合理的賦稅標準。同時,他嚴厲打擊貪官汙吏,將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員繩之以法。
在寇準的治理下,巴東的面貌逐漸發生了變化。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對寇準感恩戴德。寇準也因為在巴東的政績,開始在北宋官場嶄露頭角。然而,寇準的剛正不阿也得罪了一些權貴。他們在京城中散佈謠言,試圖打壓寇準。但寇準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和國家的利益。
第二集:朝堂風雲
寇準在巴東的政績傳到了京城,引起了朝廷的關注。不久,寇準便被調回京城,擔任三司度支推官。這一職位主要負責管理國家的財政收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位。
寇準到任後,依然秉持著他一貫的嚴謹和公正。他仔細審查每一筆財政收支,發現了許多不合理的地方。當時,北宋朝廷的財政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象,一些官員利用職權,虛報開支,中飽私囊。寇準毫不猶豫地將這些情況上報給了上級官員。
他的這一舉動,自然引起了那些貪汙官員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試圖陷害寇準。但是,寇準為人正直,在朝廷中也有一些賞識他的官員。這些官員紛紛為寇準說話,使得寇準能夠在三司度支推官的職位上繼續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這個時期,北宋面臨著遼國的威脅。遼國經常在邊境挑起事端,掠奪北宋的財物和人口。朝廷上下對於如何應對遼國的威脅產生了分歧。一些官員主張求和,以避免戰爭帶來的破壞;而另一些官員則主張堅決抵抗。寇準屬於後者,他認為遼國的侵略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如果一味求和,只會讓遼國更加得寸進尺。
寇準在朝堂上慷慨陳詞,他以歷史上的諸多事例為依據,闡述了抵抗遼國的必要性。他的言辭犀利,態度堅決,使得許多原本猶豫不決的官員開始傾向於抵抗遼國。然而,當時的皇帝宋太宗卻有些猶豫不決。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