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管口裝入火藥和彈丸,管子的後端裝入引線,發射時,用火點燃引線引著火藥,火藥在管內燃燒產生氣壓,將彈丸從管口噴射出去。
銃的頭部象大碗,用來放置石彈,銃身放火藥,並有火眼用以點火。銃尾為筒形空口,兩邊各有一孔,以便用銷釘固定,表明它是裝在木架上發射的。
到了明朝,歐洲火炮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弗郎機銃和紅夷炮。佛朗機銃即短管加農炮,約在正德末年,從葡萄牙傳入中國,它有一母銃和若干子銃,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鑄有準星、照門,可瞄準射擊。銃身後有“巨腹”,腹上開有長孔,用以裝填子銃。
紅夷炮亦稱西洋炮,是一種大型火炮,也稱為紅衣大炮,在萬曆後期由荷蘭傳入中國。紅夷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到了清朝前期,清政府為適應統一全國及平定三藩叛亂等戰爭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仿製,大量製造火炮。但是清朝對紅夷大炮沒有進行過任何技術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製造工藝遠遠落後於西方。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兩百年前明朝的先進武器紅夷大炮在兩百年後已經風光不在,老態龍鍾,無法抵禦西方列強的入侵了。
在火器真正登上歷史舞臺,火藥武器真正派上用場之前,曾經過數個世紀的實驗。發展火藥的最大難題,就是燃點快、質量均勻和威力強大,此外,設計出合適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設計不當即無法開火。由於受到早期的製造技術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臨的危險程度,其實與炮擊目標物所差無幾。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藥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在這段時期裡,火炮在戰場上的作用有限,因為當時的火炮仍非常笨重,在作戰時,很難移到新的位置上開火。
不過,這卻不能否認火炮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火炮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主要用於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鬥行動,並與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鬥,因此在後世,炮兵在有著“戰爭之神”的稱號。
特別是在後世立體化戰爭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火炮是戰場上的火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鬥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標,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佔有鞏固的地位。
不過眼下,火炮顯然還不足以佔據那麼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杜睿不著急,大唐已經在這方面領先了很多,他們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再研製出更為先進,能夠在戰場上承擔更大作用的火炮來。
唐軍的炮擊停止了,阿拉伯軍隊也從慌亂之中漸漸的平靜了下來,看著身旁彷彿地獄一般的場景,看著那些死無全屍的同伴,阿拉伯軍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