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攻城燕京城被驚馬所傷,於當晚不治駕崩,臨終前傳位給四弟完顏吳乞買。
完顏阿骨打臨終前下令停止攻打燕京,全力滅遼,大軍隨即班師返回黃龍府,但攻打宋國卻是金國早已定下的國策,完顏吳乞買隨即命令大臣辭列和曷魯為正副使前往汴京和宋朝談判,爭取在談判桌上獲得燕京府的最大利益。
得知東路宋軍在燕京保衛戰中擊敗了金兵,金國天子也在激戰中受傷駕崩,金兵被迫撤出燕地,這個戰報極大地滿足了天子趙佶的虛榮心,趙佶欣喜之極,隨即下旨兌現了他的承諾,冊封种師道為廣陽郡王。
同時再升李延慶一級為正四品正奉大夫,同時加封其為保勝軍承宣使。
之前李延慶被封為權雄州刺史,那只是一個臨時官職,因為他品階不夠才暫任此職,對李延慶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
而承宣使是正四品官銜,屬於李延慶的正式官職,雖然它也一個虛銜,只是一種名譽官職,不過這個承宣使頭銜對李延慶卻有另一層含義,代表他可以以文官身份單獨統兵出征了,而不再以副將或下屬身份出征。
這一點對李延慶至關重要,如果他能早幾個月封為承宣使之職,那麼封郡王的幸運就是他而不是种師道了。
朝廷之所以認定李延慶的右軍統制不是主將,關鍵就是他沒有正式的承宣使、節度使、宣撫使等等職務,他只是副將任正職。
這也是官場的微妙之處,种師道沒有讓張叔夜、宗澤、种師中三個具有節度使頭銜的人出任偷襲燕京的主將,而是讓李延慶擔當重任,這裡面多多少少有一點深層次的考慮。
當然,這也不能說种師道自私,都是官場中人,誰不渴望自己能封王,童貫對此夢寐以求了十年,何況是年事已高,即將徹底退仕的种師道,他也想給自己身後留一點名啊!
不管是朝廷相國還是天子趙佶,一個個都是人精,他們很清楚朝中大臣的長處和短處,象李延慶這個和郡王爵位失之交臂的大將,趙佶怎麼可能不知道他缺少什麼呢?
雖然是事後再補給他承宣使之職,但也算是一種補償,至少開啟了李延慶向上走的通道。
不過郡王這種東西說白了也是一種虛榮,大宋從不授予在世官,可它就像少女的貞操一樣,一旦破了例,在帝王的眼中也就不那麼重要了,誰說李延慶將來就沒有機會?
九月初八,朝廷旨意送達燕京府,將燕京府改名為燕山府,正式任命王安中為燕山知府,郭藥師為燕山府同知節度使事,兩人一正一副,一個主政,一個主軍,共同負責燕山府的軍政諸事。
种師道和郭藥師交接了軍權,隨即率領八萬大軍班師回京,押送繳獲的全部財富以及數千名工匠,連同數十名抓獲的遼國重臣一起向京城浩浩蕩蕩而去。
。。。。。。。
童貫在八月中旬便被天子召回了京城,一頓狠狠斥罵當然是免不了,不過東路軍攻破了燕京城,著實令趙佶心情大好,加上他對燕京得失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不幸的陣亡將士,所以童貫雖被斥罵,卻沒有被罷官免職,而是被勒令在家面壁思過一個月。
面壁思過是對宦官獨有的懲罰,就像老子對兒子的懲罰一樣,趙佶從骨子裡將童貫當做自己人,自己人就是可罵可打,但就不會動真格嚴懲,十萬將士的冤魂就在趙佶輕描淡寫的一句面壁思過中消散了。
不過對朝廷的交代還是有的,主將辛興宗被下獄問罪,最後被髮配嶺南充軍的結局也就不可避免了。
童貫所謂的面壁思過不過就是呆在家中不出門罷了,西夏戰役失利,他還被面壁思過一年,現在不過才一個月,看得出官家根本就沒有懲罰自己的念頭。
雖然明白這一點,童貫心中還是覺得異常疼痛,官家對自己的寬容是因為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