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破;那“火”考核的是進攻能力,破陣能力,以較快的度破陣,或是引誘敵人露出破綻,從而分割包圍敵人,將敵人殲滅。

《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前者講述的是練兵之道,後兩者講究的是戰鬥之道。

後兩項考核,已經涉及到了實戰演習。

實戰演習,是為了檢查訓練成果,一切繁雜的程式都省略了,只是分為四項,十二人一組的小隊對決,六十人的中隊對決,三百人的大隊對決,三千多人營之間對決。為的是決出王彥,王守義,李破軍三人所各自營的強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平時間,關係挺好的三人,此時面色緊張的對決在了一起。只求勝利,若是敗了,一切都是枉然。若是連續四場都是倒數第一,那這位營指揮使也不必當了,丟不起那個人。

“陛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王舞月提醒道。

趙樸點點頭道:“是該培養尚武之風了!“

第146章打球中暑而病死

群眾基礎很重要!

漢唐時期尚武精神濃厚,軍人地位頗高,漢代封狼居胥是男兒畢生嚮往的目標,而到了唐朝重武輕文達到頂峰,唐朝楊炯詩曰:“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很直白,書生地位低,還不如軍中的百夫長。李賀的《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更是將書生無出路怨恨發揮到極致,你們都看看凌煙閣上那些功臣中封過萬戶侯的有哪一個是書生呢?可是剛過了五代十國,到了宋朝尚武風氣就空前缺失了。

那個時代,大量的精英階層進入軍隊,軍隊的素質很高,戰鬥力很強。

正所謂,盛極而衰,物極必反。

到了宋朝,創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國策,文臣和武將的待遇差距很大大,直接導致武將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則高高在上。實行的軍事領導體制往往文臣任正職,武將任副職。使得軍人社會地位不高,軍隊招募物件多為災荒饑民,並十分推崇,認為"天下獷悍失職之徒,皆為良民之衛",也就是說潛在的反抗者變為拱衛朝廷計程車兵,可謂一舉兩得。

北宋規定新兵入伍,即在臉部或手臂刺字,以標明軍號,還可以防止士兵逃逸;因為官府可憑刺字逮人。

在士兵臉上刺字,宋朝雖不是首創,後梁殘暴的皇帝朱溫讓人在士兵的臉上刺字,如果私自逃命,一旦被抓獲則斬立決,但宋朝刺字成為制度。

所謂“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傷”。有誰願意在自己肌膚上刺字,“有不肖子弟從軍,父老親族而不齒之”一般人恥於從軍,從軍者大都是出身低賤的人,在當時的人看來士兵的地位和罪犯相差無幾。

結果是,“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兵不強”。

宋朝貶武,始於皇帝提倡,後成為社會風氣,以武為恥。

若是太平年月,這也沒有什麼。可是如今是亂世,如今必須要依靠武將打天下,依靠士大夫能抵抗住金軍嗎?

趙樸搖了搖頭,金軍打來,士大夫只有兩個下場,一個是從賊,一個是自殺。

原本,他只是打算單純的檢查一下八字軍的戰鬥力,可是王舞月那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下子點醒了他,是該以檢閱八字軍,從而提升全民的尚武精神了,可能會“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訓發生衝突,引動士大夫的反撲。

不過如今,趙樸已經不在乎了。

尚武之風消失,固然讓華夏少去了軍閥割據的危險,也使國防能力下降,時刻面臨著民族危機。不扭轉社會風氣,崖山之慘然會發生的,後來明末一幕幕屠殺也會再次浮現。他輸不起,一旦輸了,輸掉的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