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元老高盧寺卿崔明禮的身上。

那崔大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察覺到諸人的目光卻垂眸不動。罄冉也望了過去,微微一笑。想來也是,如崔明禮這般重臣自是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才會出擊的

卻在此時青國中書令鳳遠佛袍起身,目光直逼中臺端坐的罄冉,笑道。

“我聽聞旌帝曾對百官戲言,得清華君猶如周聖祖得張顯也。易大人這一年多來也確實為旌國做了幾件大得人心之事,更是被百姓傳以美名。既然陛下讓我等討論治國之道,有一點在下便不得不向易大人請教了。”

罄冉眸光一凜,迎上鳳遠銳利的目光,但覺此人鋒芒甚重,言挑意冷,是個不好相與之輩。她心中警覺,面上卻淡然而笑,抬手道:“早聞中書令鳳大人心思敏銳,處事果決,是青國年輕一輩的英才。請教二字易青不敢當,鳳大人請。”

鳳遠微微點頭,揚聲道:“世人皆知,易大人此一年多來,在旌國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上了一封掀起朝堂風雲的奏疏。此奏疏更是在一夜之間傳遍翼城,在十數日內風聞四國,掀起了軒然大波。”

罄冉聽到這裡,已經明白了他要説的話。微微一笑,並不慌張,眉宇間卻凝上了一層疑惑。這個鳳遠不簡單啊,竟能一下子抓到了要害痛處,知道從哪裡論起更能引起青國滿朝文武對旌國的敵視。

“易大人奏疏上言,若圖強,需納士,納士當納賢。請奏旌帝在旌國採納什麼科舉取士,説什麼只有大批錄用寒門子弟,方式亂世圖存之道。此奏疏一上,朝中爭執頓起,在下聽聞易大人遭到了滿朝眾臣的反對,爭執半年不下,然而最近旌帝竟對百官的諫言置之罔聞,決定採納此諫,欲再明春舉國取士,辦什麼春闈。引得百官罷朝,各地官吏紛紛進言,旌國官場一片混亂。恕陳某愚鈍實在不敢苟同此舉,卻不知易大人對此有何高見?”

見他說罷,殿中眾人皆目光鑿鑿盯了過來,盡是鋒芒,罄冉不免一笑。看來在這裡她也引起公憤了呢。

古往今來,凡事締結同盟的國家,多是體制相同,或是有共同的治國方針。結盟之後,兩國的來往不管從朝廷還是尋常百姓都會變得頻繁,自然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同盟國的影響。青國若是與旌國結盟,那麼旌國的一些重要的治國方略自然會對青國產生影響。

罄冉早就發現這個時空古往今來竟沒有科舉一説,取士多如秦漢時期,是靠舉薦的,舉薦制有一系列的弊端,罄冉再三思量,這才上了奏疏,請奏燕奚儂在旌國科舉取士。

科舉取士,大批錄用寒門子弟,利益得到最大損害的自然是現在的朝臣。他們多是氏族出身,靠著祖上的陰功,便能混上一官半職,衣食無憂。若是科舉,他們便再也不能坐享其成,需得如寒門子弟一般寒窗苦讀。他們自是不願接受科舉制度,更不願寒門子弟分享其盤中羹,他們更是羞於和平民站在同一個朝堂之上的。

此刻在殿中的眾臣子皆是氏族大家出身,罄冉會成為眾人功底,倒是一點也不意外。何況,前些時日,鳳瑛力排眾議,任命周允鴻為光祿大夫,位居二品。這周允鴻便是平民出身,祖上毫無建功。一時間青國朝臣議論紛紛,皆在猜測鳳瑛此舉的用意,此番旌國前來,若是締結同盟,青國會效仿旌國倒也大興科舉?

所以説青國朝臣拿此事來做文章,罄冉一點都不意外。可讓她意外的是,首先提出此議的竟是鳳遠。

罄冉此番出使,已將青國百官的資料看了不下十遍,自是知道這中書令鳳遠。他原名並不叫鳳遠,而是陳遠。他的父親本事魯國公府的一名家奴,後因偷盜府中財物,被打斷了腿丟出了府。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堪之人的兒子,卻胸有大志,從小苦讀詩書,立志要報效朝廷。

冉兒陳遠雖是學識不凡,卻一直苦於求仕無門,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