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經脈 第十(第4/8頁)
章節報錯
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寫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傷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罷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亦所別也。
二、《靈樞·經脈第十》
白話文:
雷公向黃帝請教經脈的相關問題。黃帝說:“所有的經脈中,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大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陽經。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脈象大兩倍,病在足太陽經;大兩倍而躁,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三倍,病在足陽明經;大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經。盛人脈象超過四倍的,叫做格陽。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