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丁載遠之後,還是有很多朝鮮人源源不斷地來到上海公立醫院的特殊病房,就算不能親自面見一下金基大,也要把自己的帖子送上。

這裡頭很多都是朝鮮商人,後者雖然沒有太過傑出的特產,可是很多朝鮮貨在中國的銷路還是不錯的。除了朝鮮人參外,還有朝鮮的麻布、金沙、皮貨和銅貨、漆器、篦子、扇子、紙墨等等。

倭亂戰後,李朝政府陷於深重的財政困難和政治混亂,就再無餘力收復官廳手工業。流散的工匠中很大一部分人於是轉變成了個體手工業者。

到了滿清建立,朝鮮與滿清的交易固定,在商品經濟刺激下,民間手工業有較大發展。傳統的家庭手工業在產量和質量上有明顯提高。如著名的六鎮和吉州的麻布,永興的絲綢和德川的亢羅,安州的刺繡和忠清道韓山、林川的苧布,全羅道康津、海南和慶尚道義州以及京畿道安城的棉布,這些都屬婦女的副業生產,更多用於內銷和出口日本。而對於中國的貿易,除了人參和白銀這兩大類外,就是一些由專業手工業者生產的朝鮮傳統工藝品,如各種金銀細工品、螺鈿、黃銅品、漆器以及扇、墨、篦、笠等日用品。

而且這些朝鮮商人除了在中國開店販賣民俗工藝品外,還從中國收攏貨物販運到濟州島去。

因為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規矩,朝鮮就是國內固定的利益體階層統治政權太久了,什麼利益都被瓜分乾淨了。就連商業也要與兩班貴族緊密的勾結起來。

在朝鮮,主要溝通商業的是行商,就是中國走街串巷的貨郎,是他們串聯起了城市與鄉鎮農村的密切商貿關係。沒有固定店鋪的行商分為‘褓商’和‘負商’,褓商販賣絹、綢、麻布、銅器等,而負商則販賣陶器、漆器、乾魚、海產品、鹽、鐵器等較笨重的日常必需品。他們是最基層的‘營銷員’,而城市中擁有固定店鋪的坐商就是他們的供貨來源。而漢城還有六家專門供應政府商品的商店,稱為‘六矣廛’,是半官半商性的壟斷商行。它們壟斷了綢、絹、布、紙、海產品等等,禁止其他商人經營同類貨物。

所以朝鮮出名的開城商人和京灣商的背後全部都有官方力量的支援,朝鮮政府規定造參以松商(開城商人)為主,出口則以京灣商(漢城商人)為主。京灣商不僅如前文所說壟斷了國內貿易,而且還代政府收稅、經營銀錢兌換、經紀海外貿易,大有中國的十三行與粵海關的派勢。這股官方力量並不一定是指政府力量,還包括了世家大族【兩班】和勢道政治,他們的力量也屬於官方。去年夏天裡,一艘滿載著洋布、呢絨、羽毛綃、玻璃器皿等等貨物的英國船隻曾經駛入了江華島海域,可是當地的商人拒絕跟英國人交易,他們也需要呢絨等貨物,可他們寧願用更高的代價從傳統的供需體系中去拿,也不願意私下裡同英國人搞走勢貿易。

陳鳴覺得整個朝鮮的商業就好比一個王室朝廷為主導的‘大鍋飯’,任何勢力加入其中,都能照著規定從中分羹一杯。即使戰亂之後,朝鮮李氏王室的力量已經降到了最低點,可這麼一個能夠滿足很多人利益需求的貿易體系還是得到了飛快復甦。

當然這裡頭也有陳漢政府的影子在,濟州島成為了朝鮮、日本和中國之間的一大貿易聖地,是各方面一起推動得。

現在陳鳴要對朝鮮的政治下手了,那麼自然的,他也會對朝鮮的商業下手。

而很多已經跳出了朝鮮那個大供需體系的朝鮮商人雖然還不知道將來自己能夠面臨的大好前景,可是現在他們已經拿到了黃本本,未來的不久他們可能還能拿到紅本本,這是這些朝鮮商人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一幕。

他們商人的自覺告訴他們,現在金基大必然是皇帝陛下跟前的大紅人,他們必須巴結巴結金基大。

等到朝鮮被徹底的納入陳漢帝國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