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支吾吾不再多言。

司馬師卻突然問道:“父親,李衡在兵書裡說,士兵要吃好睡好玩好,才有戰鬥力,我們以後是否要效仿?”

“這是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

“喏。”

時間在快速流逝,轉眼已經到了五月,在李衡的親自催促下,步人甲新增三千領,筒袖鎧新增五千領,皮甲新增兩千領。

步人甲從採購鐵到成型,一套工序下來,總價超過了之前在重慶的一萬貫,直接上升到兩萬貫。

為什麼會翻倍?

因為李衡追求了效率。

當你要提升效率的時候,就必須投入更多的錢。

例如採購鐵,以前商人,會說兩個月之後交貨。

當你把鐵的採購價翻倍,然後告訴商人,一個月之內交貨,不然單子給別人。

他保證跪在地上把保證書籤了。

錢是用來提升效率的!

可是這樣做,李衡的現金流壓力就變大了。

五個月,僅僅鎧甲就消耗了9000萬貫。

士兵的伙食消耗9900萬貫。

其他的消耗也已經達到8000萬貫。

如果加上官員俸祿支出,總支出已經接近三億貫。

如果把直百錢算作正常的銅錢,大概就是300萬貫。

這也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

如果理想狀態下橫向對比,一貫等於一兩,明末魏公公執政期間,遼東軍的軍費一年的軍費大概在580萬兩左右。

當然,明廷欠了不少遼東軍軍費。

崇禎在位期間,沒有加餉的時候,一年收現錢大概也就三百多萬兩,高的時候有五百萬兩。

而李衡,半年就用了換算的300萬兩。

這僅僅只是荊州之兵。

如果關中的漢軍也效仿,開支只會比荊州更多,初步預估可能到500這個數字,也就是5億貫漢錢。

這些還沒有把尚未建立的城寨預算算進去。

更可怕的是,戰爭已經開始,哪怕沒有打起來,對峙局面也已經全面形成。

那麼,就沒辦法停下來了。

這意味著,以後每個月的軍費只會比現在多。

直到此時,荊州已經成為洛陽和建業都十分關注的焦點。

所有人都懷著忐忑的心情收到來自荊州的情報。

這一刻,這個時代的人才深刻真正體會到,打仗是多麼燒錢。

而且這個燒錢,有時候還不是你想燒就能燒。

時間過得很快很快,轉眼已經到了八月,更多的精鹽正在瘋狂地輸入到吳魏兩國。

用車已經裝不下銅錢了,商人們不得已開始增加運輸的車輛。

據說半路的劫匪短時間內實現了財富自由,但到了九月,襄陽到南陽一帶的劫匪就全部消失了。

據民間傳聞,漢魏雙方各自動員了數千兵力,甚至上萬兵力,第一次如此默契地對半路的劫匪展開了圍剿。

事實證明,沒有剿不滅的劫匪,只要損害到自己的利益,且足夠大,一座山都可以推平。

曹爽每日在洛陽醉生夢死,但他並不知道,局勢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