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顧茅廬時,能理解劉備的求賢之心,勸住張飛的魯莽行為。

甘寧:原為黃祖部將,後投靠孫權,有勇有謀,為孫權攻打黃祖出謀劃策。

3 經典詩句: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其大意為:還沒有飛黃騰達就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等到建立功業後就歸因隆中。但是劉備死後託孤使得諸葛亮無法脫身,最後病死在五丈原。此句暗示了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最終未能實現統一中原的遺憾。

“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後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這幾句詩生動地描繪了諸葛亮的志向、才能以及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決定出山的情景,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智慧和抱負。

4 典故:

三顧茅廬:劉備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體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也成為後世招攬人才、尊重人才的典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這是《三國演義》中極為重要的戰略謀劃,對三國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在《三國演義》第 38 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中,充滿了權謀、智慧與戰爭的波瀾壯闊,而從周易哲學的深度去解析這一回的故事,更能揭示出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精神,體現了《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劉備為了實現自己的霸業,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追求諸葛亮的智慧和輔佐,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他能夠在亂世中崛起的重要動力。他的執著和堅定,如同乾卦所象徵的剛健之力,不斷推動著他向前邁進。

而諸葛亮的出現,則像是《周易》中的“明夷卦”,在黑暗中帶來了希望和光明。諸葛亮隱居隆中,卻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他的智慧如同明燈,照亮了劉備前行的道路。他為劉備分析天下局勢,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展現了他卓越的洞察力和遠見卓識。這一決策,正符合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即在不斷變化的局勢中,找到應對之策,實現自身的發展。

“隆中決策”所體現的,還有《周易》中“陰陽平衡”的理念。諸葛亮在分析局勢時,充分考慮了各方勢力的強弱、優劣,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而制定出了一個平衡各方力量的戰略方案。這種平衡的思想,不僅在軍事戰略中至關重要,在人生的各個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斷調整和平衡中,才能保持穩定和發展。

與此同時,孫權戰黃祖的情節,也蘊含著《周易》的哲學智慧。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展現了“坤卦”的柔順和堅韌。他廣納賢士,聽取甘寧等謀士的建議,積極謀劃擴張勢力,體現了他的智慧和果斷。在與黃祖的戰鬥中,他運用策略和武力,戰勝了強敵,實現了自身的目標。這一過程,正是《周易》中“剛柔相濟”的體現,既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勇氣,又要有靈活的策略和手段。

在這一回中,還能看到《周易》中“否極泰來”的思想。劉備在遭遇多次挫折和失敗後,終於迎來了諸葛亮的相助,事業開始有了轉機。而孫權在戰勝黃祖後,也為東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在困境中不放棄,不斷努力,最終迎來了希望和機遇。這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