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第2/3頁)
章節報錯
會隨之產生。這就如同周易卦象中的陰陽消長,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與不平衡之間。
此外,“國賊行兇殺貴妃”這一情節也反映了周易哲學中“因果報應”的觀念。曹操的殘忍行為,種下了日後他被眾人反對的因,也為他的命運埋下了伏筆。而劉備等人的遭遇,則是他們在這場政治博弈中所必須承受的果。
在周易哲學的視角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這一情節的內在邏輯與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人性、權力、命運與因果的深刻探討。它讓我們看到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在陰陽交織的世界裡,為了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不懈努力與掙扎。
總之,透過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這一情節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也能更好地理解《三國演義》這部偉大作品的思想深度與藝術魅力。
二、《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名為“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及經典詩句:
1 梗概:
曹操殺董承等人後又殺董貴妃:曹操發現了漢獻帝的衣帶詔,知道董承等人密謀要殺他,便與眾謀士商議,本想廢了獻帝,但程昱勸諫說此時諸侯未平,廢立之事會引發兵端,曹操於是只將董承等五人及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門處斬,死者達七百餘人。之後曹操怒氣未消,又帶劍入宮要殺董貴妃。董貴妃是董承之妹,已懷有漢獻帝的身孕五月。漢獻帝和伏皇后苦苦哀求,曹操仍不聽,最終將董貴妃勒死於宮門之外。曹操還對監宮官下令,今後外戚宗族不奉他的旨意擅自入宮門者,斬,守禦不嚴的人與同罪,並撥心腹人三千充御林軍,令曹洪統領。
,!
曹操欲除劉備、馬騰,東征劉備:曹操認為董承雖誅,但還有馬騰、劉備也是同謀,必須除掉。謀士程昱認為馬騰屯軍西涼,不可輕取,應先以書慰勞,誘入京師再圖之;劉備在徐州,也不可輕敵,且袁紹屯兵官渡,可能會乘虛來襲。但曹操認為劉備是人傑,現在不擊,等其羽翼豐滿就難以對付了,而袁紹性遲多疑,不足為慮。於是曹操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
劉備求救袁紹,袁紹因幼子之病不肯發兵:劉備得知曹操來攻,與孫乾商議後決定求救於袁紹。孫乾先見田豐,田豐引孫乾入見袁紹,呈上書信。此時袁紹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因他最喜愛的幼子患疥瘡,命已垂絕,無心論事。田豐勸袁紹趁曹操東征、許昌空虛,以義兵乘虛而入,上可保天子,下可救萬民,但袁紹心中恍惚,決意不肯發兵,只讓孫乾告知劉備,若不如意可來相投。
劉備兵敗,投奔袁紹:孫乾回小沛告知劉備袁紹不肯發兵,張飛建議趁曹操初到,劫寨可破曹操,劉備採納。不料曹操早有準備,設下八面埋伏。張飛中伏,左衝右突,所領曹操舊軍見勢不妙都投降了,張飛殺條血路突圍,望芒碭山而去。劉備也被打得大敗,只剩三十餘騎跟隨,小沛被曹操佔領,徐州也被陳登獻出。劉備見無路可走,想起袁紹曾說“倘不如意,可來相投”,便望青州路而走,後被袁紹長子袁譚接入青州,袁譚發書報父袁紹,袁紹親自引眾出鄴郡三十里迎接劉備,劉備遂投奔袁紹。
2 主要人物:
曹操:本回中他心狠手辣,先殺董承等謀逆之人,又不顧董貴妃懷有身孕執意將其殺害,展現出其殘忍和果斷的一面,同時對劉備、馬騰等潛在威脅堅決剷除,體現出他的多疑與雄才大略。
劉備:在曹操大軍壓境時積極應對,先是想求救於袁紹,後採納張飛之計劫寨,雖最終兵敗,但仍能冷靜思考,決定投奔袁紹以圖東山再起,顯示出他的堅毅和善於應變。
袁紹:因幼子患病,心思恍惚,雖有大好機會可以進攻許昌,但猶豫不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