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夫人加害,向諸葛亮求計,得以屯兵江夏避禍。

孫權:東吳之主,在這一回中擊敗黃祖,佔據夏口,後聽從張昭之言,班師回江東。

甘寧:東吳將領,勇猛善戰,射死黃祖,立下大功,又為報恩向孫權求情救蘇飛。

淩統:東吳將領,凌操之子,因父仇欲殺甘寧,後被孫權勸止。

3 經典詩句及典故:

詩句:文中沒有特定的新創作的經典詩句,但《三國演義》開篇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可作為一種呼應主題的經典詩詞參考,其詞為“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此詞以宏觀的視角,表達了對歷史變遷、英雄人物興衰的感慨,與第39回中各方勢力的紛爭、人物的命運起伏相契合。

典故:這一回中提到了“申生、重耳之事”。申生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是申生的弟弟。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欲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便陷害申生。申生為人忠厚,不願反抗,最終自殺身亡。而重耳則被迫流亡在外,歷經艱難險阻,後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一代霸主。諸葛亮以這兩人的故事為例,暗示劉琦離開荊州這個是非之地,前往江夏才能儲存性命,日後或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解析》

《三國演義》第 39 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這一情節充滿了智謀與策略的較量,展現了人性的複雜與命運的變幻。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深度解析這一情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奧妙與深意。

在這一回中,劉琦處於困境之中,他的繼母不容他,性命危在旦夕。這與周易中的“困”卦有著相似之處。“困”卦象徵著困境與束縛,劉琦就如同被困在困境之中,無法自拔。然而,他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三次向諸葛亮求計,這體現了他積極尋求解脫的決心。

劉琦的求計過程,也反映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劉琦在困境中不斷尋求變化,希望透過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擺脫困境。而諸葛亮以春秋時申生、重耳之事為例,建議劉琦向劉表請求屯兵守江夏以避禍,這正是順應了變化的趨勢,為劉琦指出了一條生路。

與此同時,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直抵博望城,企圖消滅劉備。這與周易中的“師”卦有著一定的關聯。“師”卦代表著軍隊和戰爭,夏侯惇的行動就如同一場軍事行動。然而,諸葛亮早已定下計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敵軍的心理,在博望坡設下埋伏,給予夏侯惇以沉重打擊。

諸葛亮的計策,體現了周易中“陰陽”的觀念。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諸葛亮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原理,將敵軍的優勢轉化為劣勢,將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他透過設伏、放火等手段,製造出一種陰陽失衡的局面,讓敵軍陷入混亂之中,從而取得了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關羽、張飛二人的表現也值得我們深思。關羽在豫山埋伏,張飛在安林後山谷埋伏,他們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行事,體現了周易中“順應”的思想。他們順應了形勢的發展,聽從了諸葛亮的指揮,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他們起初對諸葛亮的能力有所懷疑,這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固執與偏見。

而諸葛亮作為這場戰爭的策劃者,他的智慧和謀略令人讚歎。他運用周易哲學的原理,洞察了局勢的發展,提前做好了應對之策。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卦師,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的變化,從而制定出最佳的策略。

此外,劉表、孫權等各方勢力在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