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是不是對大臣們有些不利。
幸好,塘沽還有一位充滿活力的歐陽適在,四將軍康健的步伐和充滿信心的笑容頻頻出現在各種名流場合中,他的身邊總是擁簇著一大群官員、名士和富豪,雖然漠北的局勢讓人擔心,但四將軍的笑容和揮霍卻讓人看到一點“盛世”的富貴氣象。
“陛下真是深謀遠慮啊!”一些知道一點內情的人讚歎著:“若是隻有楊相,大漢的江山恐怕就沒現在這麼安穩了。”
對於折彥衝的這個安排,折允武其實還是沒怎麼看明白。不過幾個月過去了,塘沽至少在表面上還是非常平穩,七叔的多病讓人感到有些失望,而四叔所展現出來的風采則讓一直不是很佩服他的折允武感到可以從中獲得一些依靠。
趙構和乾順的使者來到時,折允武一開始打算親自召見,但分管外交事務的副總理大臣韓昉卻反對這樣做,他認為監國接見宋夏使者之前應該先摸清楚對方的底細,將事情談好,然後再由太子召見——韓昉的意思其實很明顯,這樣做實際上就是讓監國召見使者的事情變成一個過場,一個形式,而不是真正的決斷場面。這是一個非常穩妥保守的做法,韓昉其實是擔心折允武經驗不足,在這個非常時期應付不了宋夏使者的刁難。
在折彥衝登基之初,漢廷對宋對夏的外交態度都是強硬得無以復加,但現在折彥衝不在,數十萬軍民北征大漠,東北、南洋的人力物力財力基本上都用於北征,韓昉以為當此虛弱之時,若再一味強硬是不合時宜的。但如何能把事情處理得委婉順利卻又不失大國尊嚴、不示弱於西、南“兩藩”,卻是一件高度為難的事情。於是他建議將這件事情交託給四將軍來主持。
“四叔啊。”折允武想了想,覺得歐陽適的確是個很適合的人選:“韓大人的舉薦很有道理,如果七叔沒意見的話,就這麼辦吧。”
韓昉便將“太子的意思”轉達給了楊應麒,當時楊應麒正在鬧便秘,聽了韓昉的話後想也不想就說:“當然沒問題,以四哥的大才,可以勝任。”
韓昉就要出去,卻被楊應麒叫住問道:“雲中、河南那邊,有什麼警訊沒?”
韓昉道:“沒有。若有警訊,自然是第一時間傳到楊相這裡。”
楊應麒搖了搖頭說:“我說的是一些不正常的蛛絲馬跡,或許你們會認為是小事沒必要和我說的那種。”
韓昉想了想,肯定地道:“沒有。”
“嗯。”楊應麒嘆了口氣,他的口舌因為上火而生瘡,所以言語有些不便,就不多說,只是道:“讓郭浩盯緊些,最近肯定是要出事的。來得越沒徵兆,事態恐怕就會越嚴重!”
韓昉應是,告辭去了,擬了監國令諭,由傳令官傳諭歐陽適,讓他主持接見宋夏使者事宜。
歐陽適接到命令後,便打算在他塘南的府邸大擺宴席,先款待宋廷使者,再安撫西夏使者。準備還沒妥當,兩封內容大同小異的加急密報同時飛進了行宮和相府。
折允武接到這封密奏後大吃一驚,連夜召喚群臣商議,除了幾個副總理大臣、副樞密使之外,還請了歐陽適、楊應麒。這時塘沽的行宮規模尚小,除了歐陽適住在塘南,其他幾個大臣都住在左近,往來十分防備,陳正匯、張浩、韓昉、郭浩等先後到達,連陳顯都撐著一把老骨頭到了,但住在隔壁的楊應麒卻還沒蹤影,折允武派人再次去請,侍從回來回覆道:“夫人道,相爺最近身體不舒坦,好些天沒睡安穩了,今夜躺下,好容易睡沉了,夫人請求太子寬限幾個時辰,讓相爺睡個囫圇覺!”
折允武氣急敗壞道:“若不是軍國大事,我會在這會請七叔?你去,跟夫人說,無論如何請七叔要過來一趟。”
陳顯在旁,插口問道:“太子,您是因為這封密奏宣召我們來的?”
折允武